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楚韵汉风 翰墨飘香 ——徐州与中国现代美术史暨“彭城画派”巡礼

时间:2013年10月1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由中共徐州市委、市政府、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市文联、徐州市文广新局、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承办的“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将于10月22日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旨在弘扬李可染大师艺术精神,展示徐州书画艺术的整体水平,提升徐州艺术家精神力量和创作活力,加快培树“彭城画派”,倾力打造“书画徐州”品牌,从而提升徐州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徐州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集》将在展览上首发并举办“徐州美术历史与今天暨‘彭城画派’学术研讨会”。我们选登了部分采访与大师简介,以供读者能从一个侧面了解此次展览。 ——编 者

  曹新平(中共徐州市委书记):

  徐州文化艺术从远古陶器彩绘起步,历经先秦青铜器、汉画石刻、汉碑、唐幢、宋帖、明画、清卷的传承延续,共铸起瑰丽灿烂的艺术宝库,凝聚了世世代代徐州人民厚重执着的审美追求。徐州书画艺术大师辈出、群英荟萃,在中国书画界享有盛名,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明清时期万寿祺、阎尔梅以笔墨寄情报国之志,书画造诣精深,名重一时。近代张伯英、王青芳、王子云、刘开渠、朱丹等艺术大家相继涌现,或能书善画,或精研艺史,或著书立论,在中国艺术史上绘就了别开生面、浓墨重彩的篇章。放眼当代画坛,李可染融汇中西,开派立宗,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崭新境界。朱德群传扬中华文化精神,谱写了西洋绘画新篇。当今徐州书画家更是灿若群星,在继承传统中沿袭韵脉,在变古出新中求得突破,徐州书画艺术后继有人、生生不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繁荣徐州书画艺术作为“舞动汉风”的重中之重,精心打造“书画徐州”,着力培树“彭城画派”,积极推动徐州书画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次画展共陈展以李可染先生为代表的徐州籍和徐州本土书画家的作品200余件,汇聚徐州书画精品力作,展现徐州书画顶尖造诣。画展的举办,第一次实现了徐州书画“走出去”的发展理念,也第一次对百年徐州美术书法发展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展示,特别是把“彭城画派”代表作品和研究文献结集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宣传推广徐州书画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小可(著名山水画家、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

  我父亲李可染在20世纪40年代讲过“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个打进去不仅是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也是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差异性的把握,这是他的精华内核。他还认为对于传统的学习不是一时的事情,对于传统的学习研究感悟是一生的事情。他曾有一个比喻,说本土文化是血液,西方文化是营养。我们要能不断研究本土文化,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才能使我们的文化越走越远。他对外来文化那种视觉化的感受曾有一句话: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就是说我们有东方的个性,把外来文化变成咱们自己的,自己想要就要,不是全盘接受。他50年代讲“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说这个胆与魂是东方文化精神,同时也要有一种时代精神,有一种创新冲动。就是说水墨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你这一代艺术家,通过你的艺术实践,在艺术表现当中寻求新的表现可能性。这个实际上是20世纪大师们所共同追求的东西。

  喻继高(著名工笔花鸟画家、原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

  离开徐州到现在已经62年了。在离开老家之前,基本上就是生活在农村,小时候农村的小孩没有什么好玩的,就是放羊、抓蛐蛐等,同大自然的接触比较多。这对我以后进入南艺跟着老师学习工笔花鸟画,有很直接的关系。徐州这个地方,历史悠久,又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加之五省通衢和毗邻曲阜的独特地理位置,深受不同地域优秀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给养。清代以后至解放前后,战火不断,再加上天灾人祸,徐州生活很是艰苦,但是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依然十分重视。我在小时候经常读古诗,贯穿一个读书的思想。让孩子好好上学,懂文化,讲礼仪,有一个崇尚文化的传统。

  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术评论家):

  从历史上看,徐州的美术确实非常发达。汉代美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除此之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时候出现的一大批徐州画家,特别是当时围绕徐州艺专形成的一大批画家群,以李可染为代表,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徐州美术现象。实际上还包括在当今美术界,有非常多的徐州优秀艺术家、学者活跃在全国各地。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说提出彭城画派,我觉得是可以成立的。从长远来说,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必须要在文化上找到一个定位,彭城画派的概念跟徐州的身份特色就吻合起来了。今天从本土画家的作品就可以看到,比以前是有很大发展的,风格已经非常多样,整体创作能力有很大提高,观念视野都非常开放,各种手法各种表现方法,都能够尝试。特别是一些年轻画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完全是按照传统的表现方法来画,整个美术界的情况比以前更活跃了,视野也更开阔了。

  张立辰(著名花鸟画家、中央美院教授、博导):

  我为徐州感到自豪,是因为徐州出了这么多名人。许多乡下农民都不识字,但说出话都很斯文,过年的时候来往都很讲礼仪,使我们从小就养成了这种重视文化传统的习惯。这一点对李可染先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李可染在学习西画的时候,同中国画结合,山水画当中的这种黑,尤其是山的这种雄厚凝重,与西画的那种重视光影类似。中国画不像西画从自然科学的方式重视光影,而是将光影变成阴阳关系,阴阳黑白造成中国画笔墨观念同西方观念不一样。西方是光合色彩的反映,中国画以虚实关系来对待光的作用。李可染用这种中国式的重墨表现的景物尤其是山川,背光与受光,有深度的关系。将中西结合起来,别人注意不到,很有格调,有现代性,和前人不同,融合得恰当,不失中国画的精神。这一点我认为李可染在所有中西结合的绘画中做得是最高明的。

  翁剑青(北京大学教授、博导、美术史评论家):

  从徐州走出去的这些艺术大家,把艺术作为人生寄托,拥有对艺术强烈的热爱和执着,他们所处的环境与态度和现代很多青年人从事艺术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要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价值,以此来达成内心的充实和平和,对于艺术追求上超越了功利的思想。那一代人给我们的启迪和教育,就是他们对生活艺术的真爱,一方面是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另一方面就是他们的吸收本土与西方的,从古典的到近现代的艺术营养,他们的文化姿态是比较开放和多元的。在各种政治和物质条件的动乱中,他们始终有着自己的文化追求,在这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对我们后来者的艺术人生和情感体验,都有一种启迪。

  尉天池(著名书法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徐州被中国书协2008年评为首批中国书法名城,是名符其实的江苏书法重镇,是享誉全国的书法名城,是从古至今的崇文基地。仅就书法而言,古代近代的书法名家对书法孜孜以求风格独具成为当代书法作者承接的精神财富。城乡人民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欣赏追求成为书法作者执意的不竭动力。

  从徐州的书法作品来看,尽管水平有别,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作者对如何继承经典或推陈出新有个明确的认识,这主要体现在从继承书法的脉络出发,将书法承载的哲理法则,与自己主观精神的释放、创意的发挥、个性的展现融为一体。从而使自己的书法与自然界之理相通,最终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与自然亲和的人文精神。

  徐沛君(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中国美术馆》杂志执行副主编):

  清末民初以来,徐州陆续走出了张伯英、王子云、刘开渠、李可染、朱德群等一批艺术大师,他们对中国现代美术史影响都比较大,当然这几个人侧重点不一样,创作题材研究领域都不一样,但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对美术史的影响都是很深远的。徐州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艺术家,走出这么多的艺术家,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人文环境,徐州处在南北交接,向南与吴文化有一定联系,向北与齐文化有联系,向西与中原文化有联系。这样一来就显示出一种兼容并包的趋势。一般来说,从地缘文化的角度来说,凡是处于不同文化交接的地方,文学和艺术都比较活跃,徐州恰好就处在这样一个位置。

  程大利(著名山水画家,原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近百年来,从徐州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书画家。民国以来的张伯英、李可染、刘开渠、王子云、萧龙士、王肇民、朱德群、朱丹等书画家成为20世纪的一个现象,不同于江南的“松江派”“华亭派”等等,却是风格各异竞相峥嵘,在现代美术史上闪现着光辉。李可染在中国山水画上的贡献已成定论,在历史上留下了充实的一页。文化,因传承而厚重,书画文脉传到今天似乎更加壮丽,一代书画家已经影响,有的人已成为当代领军人物。徐州的书画事业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盛。许多理论家已注意到徐州出书画家的现象,这一地域现象必将被展开并深入探讨。在中华民族艺术的大花园里,徐州书画的奇葩必将更为绚烂,徐州的书画事业前程似锦。

  王冰石(著名书法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张伯英是我们徐州近代的书法大家。他在书法史上是很有位置的。一提到张伯英,都知道他是书法家。他在史学方面,以及对碑帖的建树很多人不知道。我想现在纠正一个过去错误的看法,过去讲“彭城书派”,好像是张伯英创立的。实际上不是的,张伯英是这个书派的一个代表。“彭城书派”时间跨度非常长,从南北朝北齐年间到民国。所谓“彭城书派”,就是徐州籍的一些书家,或者一些善于写字的人,历史上有记载的,一路罗列沿袭下来,这个叫“彭城书派”。那么“彭城书派”在书风上是不是应该有个共性?是有的,就是写的字都是以方笔为主,比较雄强。笔划以方笔为主,不像南方那样以圆笔为主。“彭城书派”以这个为总体特征延续下来,张伯英也是学习这个,所以把他划归为“彭城书派”。应该说“彭城书派”发展到张伯英,他是“彭城书派”的一个杰出代表。

  赵绪成(著名人物画家、原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我对艺术的看法,叫“我的宗教”。艺术也是对真理的追问。“我的宗教”就是通过艺术来追求真理。徐州是帝王之乡,是《大风歌》的故乡。那种气魄,那种胆量,那种灵魂,我们应该追求更高。我们举办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的目的,实际上是推徐州精神、大汉精神。要把这种精神在我们的艺术创作里突出出来,体现出来。那就是要突出我们的特点,要有更高的灵魂,要有更大的气魄,要有更大的胆量,创作出真正能够留存的作品。

  朱天杰(徐州美协主席、《中华儿女·书画名家》执行主编):

  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和以往我们举办的一些画展有所不同,是因为这个展览把“李可染艺术节”放到南京举办,在展出可染大师的50幅作品的同时增加了“徐州籍大师序列文献展”,介绍张伯英、李可染、刘开渠、王子云、萧龙士、王肇民、朱德群、朱丹八位艺术家,他们都担负起中国美术民族化的历史使命,并以民族文化的独立姿态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和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与中国美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我们通过对徐州百年的文化轨迹梳理,寻找人文精神传承关系,增强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力,自觉地构建起徐州地域文化核心价值。再就是从当下出发,通过聚集的100多位徐州籍在外地的艺术家和本土艺术家的140幅书画作品,进行展示交流,也是为让外部世界对徐州文化、艺术的发展状态和探索方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贺成(著名人物画家、江苏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明清时代江南画派很多,那时候的徐州还显示不出来,像江南的扬州画派,常熟的昆山画派等。那时候徐州还没有完全形成,直到民国以后的大师和大家们撑起了这个大好局面,所以这个雄厚的基础,再加上后继不乏人才,更多地继承老一辈的传统,因此比较立体,展现出徐州美术力量的雄厚。

  周新京(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南艺教授、博导):

  徐州为什么会产生李可染等大师级的人物?我觉得还是和徐州这种深厚的汉文化有关联,以及民众间浓厚的文化风气的影响,徐州的文化风气包含对历史经典的认真态度,同时也包含着徐州风土人情所有的豪放性格,这两点结合起来,既有对传统的钻研精神,又能释放自己的性情,表现自己的特殊感受,我觉得这两点是徐州产生艺术家的重要之处。

  马亚(徐州市文联副主席、徐州书法家协会主席):

  徐州的历史、人文、环境都对徐州书法有潜在的影响和推动。徐州的书风应该说是大气磅礴但是又不乏细腻、秀逸,用清、雄两字基本可以概括。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中青年的创作力量,在中国书协的各种展览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被誉为徐州书法集团军,徐州书法可以说是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是师法多元带来的书风多元化,尤其是在书体上呈现出一种全面发展的状况,真草篆隶诸体均等发展,各种书体都有领军人物和代表性作者群体,呈现一种比较良好的发展状态。徐州书法的具体特点是碑帖兼融,既继承了北方的雄强骨力的特征,又掺进吸收了南方带有韵味的文气,包容性很强,这与徐州地域文化中的崇文尚武异曲而同工。

徐州籍艺术大师序列

张伯英(1871—1949)

  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碑帖鉴定大家、诗人、学者。

  1871年出生于徐州铜山县。1902年赴金陵秋试,中举。曾任北洋军阀政府秘书、段祺瑞执政府秘书厅副秘书长。1926年不满政府制造“三·一八”惨案,毅然引退,专事书画金石,再未涉足政坛,开始了粥字治印的书画金石生涯,直至病逝。

  张伯英书法造诣精深,与赵声伯、王书衡、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齐名。善碑帖考证,是民国时期首屈一指的金石巨匠。晚年所著《法帖提要》和《阅帖杂咏》对后世影响深远。

  张伯英能诗擅文,其诗文清新俊逸。他曾主持编纂卷帙浩繁的《黑龙江志稿》,并留心搜集乡邑文献,编缀刊刻《徐州续诗征》。

王子云(1897—1990)

  中国现代美术考古学派的开创者,著名的雕塑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1897年出生于徐州萧县(现属安徽省)。1915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0年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高级师范科。1928年任教国立西湖艺术院。1931年赴法国留学,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37年,回国任国立杭州艺专教授。历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名誉主席。抗战期间,王子云曾倡议发起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抢救搜集了大量的艺术文物资料,对于研究西北地区的艺术文物,尤其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出版有《唐代雕塑选集》《中国古代石刻线画》《中国美术简史》《陕西古代石雕刻》《汉唐陵墓艺术》《中国雕塑艺术史》《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记游》等著作。

王青芳(1901—1956)

  著名美术教育家、版画家、国画家、篆刻家。

  1901年出生于徐州市萧县(现属安徽省)。1923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历任孔德学校、艺文中学、中央美术学院教师。长期从事高校美术教育及艺术社团的建设工作,倡导普及大众艺术,对大学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有独到见解。

  1932年,王青芳在北平成立进步美术社团“北平木刻研究会”,致力于木刻创作,传承中国古代线刻手法,在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与实践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王青芳在诗书画印方面均有极高造诣,擅长花鸟走兽,不泥古法。篆刻作品构图奇特,刀法泼辣,齐白石众多印章为王青芳所刻。著有《题画诗选》《木刻近代人范》等。

刘开渠(1904—1993)

  著名雕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和革命文化战士。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及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04年出生于徐州市萧县(现属安徽省)。1927年毕业于北京艺专油画系,翌年赴欧洲,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门学校学习雕塑专业。1933年,学成回国,任国立杭州艺专雕塑系教授。全国解放后,刘开渠回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校长,当选为杭州市副市长。后调到北京,参加创作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工作,担任设计处处长兼雕塑组组长,负责纪念碑雕塑的整体设计和全部美术工作。后任中国美术馆馆长。

李可染(1907—1989)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可染13岁从乡贤钱食芝学中国画,1929年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师从林风眠、克罗多专攻西画。1938年加入由郭沫若领导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先后在武汉、长沙、重庆等地绘制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宣传画。

  20世纪40年代,李可染致力于中国画的改革和复兴,面对传统提出“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而深入中国书画艺术之堂奥。50年代,李可染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万里写生,为中国画发展开辟出一条充满生机的新路。60年代创作进入了高峰期,作品气象沉雄博大,韵致幽深,在题材、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

王肇民(1908—2003)

  著名水彩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诗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

  1908年出生于徐州市萧县(现属安徽省)。1929年,入杭州艺专学习,1932年,转到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并组织北平木刻研究会。1934年任私立北京艺专教授。1949年后,先后任职于南京市军管会文工团、中原大学中南文艺学院、中南美专。1958年后一直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1983年出版的《画语拾零》在美术理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肇民的水彩画是100多年来西方写实主义绘画进入中国后达到成熟的真正标志之一。他不但在水彩画领域里有很高的造诣,在素描、速写以及绘画理论、诗词方面同样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朱丹(1916—1988)

  著名文艺理论家、美术家、书法家、诗人和革命文化战士。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16年出生于徐州书香世家。1935年考入南开大学。1936年因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校方开除,即转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1939年到延安,担任西北文艺工作团副团长。

  全国解放后,朱丹被任命为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人民画报》总编辑。后在中央文化部艺术局、中央美术学院担任领导工作。参与筹备建立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朱丹参加革命文艺工作50余年来,肩负着繁重的美术领导工作,对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出版有《朱丹诗文选》《朱丹书法集》等。

朱德群(1920—)

  法兰西艺术学院终身院士,享誉世界的著名油画家。

  1920年出生于徐州市萧县(现属安徽省)。1941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1年,在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授。1955年,赴法国深造。于1999年荣膺法兰西艺术学院终身院士。

  朱德群是一位忠实于他自己、忠实于他的民族、忠实于他所属的最古老传统国家的艺术家,并将他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精神贯穿于个性化的创作之中,使之演化为一种国际语言而发扬光大。朱德群抒情而充满诗意的抽象绘画,融育着中国书法、诗词、乐舞的意境,被法国现代绘画史家称为“把东方艺术的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