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手艺
□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海南传承人黄丽琼现场展示黎族织绵工艺 张志勇 摄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恢宏画卷中,既彰显着略输文采的唐宗宋祖,光耀千秋的李杜文章,同时也闪烁着能工巧匠鲁班、蔡伦、黄道婆等的美名。正是这些民间艺人神奇的巧手使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斑斓多彩、熠熠生辉。古老的手艺与农耕文明相伴相生兴衰与共,是祖先用勤劳智慧心血凝结,是民族精神文化记忆的结晶。
人类文明就掌握在人的手中。有史以来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一件物品,都离不开手工艺人双手的创造。无论是人类的物质文化或是非物质的文化,都是通过人的双手演绎传承。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心手相应,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地磨练技艺,使自己的绝技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创造出无数文明奇迹,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中化腐朽为神奇的绝唱。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他认为手艺是手与脑的协调,身心合一,可令人格健全。手艺人在精益求精日积月累的创作中不仅打磨出艺术的精湛,同时也历练了心性的美好。民间艺人带着心与手的温度创造了人类的文明世界。手艺不仅创造了历史也用双手捧出了人类的精彩世界。
徜徉在工艺品的世界,你就能感受到民间艺术家们已经将自己的激情和生命全部贯注在每件工艺品中。这些精致的作品大美无言,无不传递着积淀千年的民间灵性和智慧。面对这些大美,人人都会被震慑,都能感受到来自遥远时空的文化基因。这些古老的也是鲜活的文化信息,宛如大自然与人类生命的一种联系,它根源于人类的本心,传导于人类的双手。
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和时代变迁,一些传统手艺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文化因子离当代人的生活渐行渐远,致使手工艺品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不再具有生存的竞争力。与之俱来的是,人们逐渐发现在机械化生产使艺术品成为商品变得越来越高产的同时,冰冷的产品中越来越缺少了以往文明的厚重和温度,越来越缺少情感和人性,越来越显得麻木和索然无味。此时我们蓦然发现,人类失去的不仅仅是几件可以温润人心的工艺品,不仅仅是几位匠人和几门手艺,而是我们引为自豪的优秀文化遗产,还有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沟通,以及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温情和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人类社会的急促转型使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面临蜕化和再生的考验。
时代永远超越个人的创造,任何个体的创造性总是被包摄在时代风气之中。求创、求变、求发展既是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也是民间艺术家创造力的人性本能。如何去挖掘和发现隐藏在已千变万化了的各种民间手工艺背后的传统精华,以及当代尚未完全遗失的传统原貌,获得先贤的遗产体温和人格图谱,从而摒弃对遗产核心精神的变异肢解和世侩的篡改性解读,已成为迫切地摆在当代艺人面前的时代课题。
生活是变化的生活,文化是发展的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要坚守手艺的传承必然离不开手艺的创新与发展,《天工开物》有语“制以时变”,讲的就是手艺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传承也好,保护也好,并不是抱残守缺,既要看到手艺的恒常不变性,也要看到手艺的与时俱进性。让传承千年的手艺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做到在继承基础上的出新,实现历史与当代的对接,古典与时尚的融合。让手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充满活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中国美术学院为民间手工艺传承人举办高级研修班,不仅是为传承人还原传统手工艺的“记忆现场”,还要为传承人找到适应时代之变的传承途径,不是要品味“活化石”的意蕴,而是要激活手艺的DNA,使手艺的辉煌在岁月的流转中永生。
所谓手艺,手是核心。故而万变不离其宗,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守住手工艺制作的底线。脱离了手的创造性,没有了艺人的参与,必然会失去人之情感的附着。远离人性的温度,自然会枯燥乏味。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学如何进步,人类的美好生活永远离不开手艺。机器制造固然可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之需,但很难让人摸到人类性情深处的本来温度,如果用现代工业的酒精去勾兑文化遗产的陈年老酒,那些穿越千年历史隧道酝酿出的人性温度必然荡然无存。就像一把机制的紫砂壶虽然可以满足人们的饮茶用途,但一把经过大师手工制造的紫砂壶则会给人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愉悦。如果人类社会没有了手艺,人类可能就丢失了几许耐心,人类没有手艺人,人类生活就会缺少一些生活的乐趣和韵味。
手艺背后永远蕴藏着一种丰富的人文精神,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一种文化的品位,这是人类应该永远珍惜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民间手工艺的光华和精魂到什么时候都不会消失。
(本文系作者2013年10月11日在中国民间手工艺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