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一个理想 倡赞一种导向
——关于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一点思考
自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入选名单公示之后,书法圈的反响持续发酵。自媒体时代,围绕这次兰亭奖评审的社会反响空前热烈,很大程度缘于此次评审改革所带来的新看点,诸如金、银、铜奖的设立与猜想,以及征稿方式的变化、评审机制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自征稿启事公布之日起便开始酝酿。
金奖空缺表现时代的担当
金奖空缺应该是本次兰亭奖最为热议的话题。客观地说,引发了众多猜想、争议,象征着当代书坛创作最高水准的冠冕以无主告终,为当代书法保留了一份可贵的尊严,宣告了一个令人期待的理想。
此次兰亭奖是改革之后的首次尝试,也是国家认可的中国书法界唯一可以评奖的展览;加之冠以“兰亭”的特殊符号意义以及相关门槛要求,都让这次评审显得特异独出。因此,不论是中国书协,还是众多大腕儿评委,都希望以一次完美的亮相开个好头。从投稿作品来看,一千多位作者也都绞尽脑汁创作出三件精品,从颜色、大小、书体到视觉效果,都力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
从初评的300人到150人、80人的层层选拔,一直到终评的57人入围,评委投票的态度和过程都非常谨慎,每一环节都是透明的。作者的最终得分是去掉最高和最低分数之后的平均分,是评审委员集体意志的显现。从结果来看,在70分左右集中了相当数量的作者,而且分差极小。最终的奖项审定经过了几个小时的充分讨论,在几个方案的权衡中敲定了金奖空缺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会让一部分成名的作者有些失望,也给兰亭奖的首次改革留下了看点和思考。然而,正是这种宁缺毋滥的原则表达出时代担当的态度——兰亭奖不能够随意迁就。这也是此次兰亭奖评审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某种程度上,金、银、铜奖的分布遮蔽了几十位入选作者的光彩,似乎得奖者的水准会将评审的水准与评审机制的严密程度映衬出来。经过近些年的积累,展览评审机制已经较为完备了,充分照顾到个人趣尚与集体意志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剔除了人为干扰因素。此次又增设了专门核定奖项的审议委员会,以尽量保障评奖的含金量。这些设计都是为了科学、公正地遴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然而,大部分投稿作者没有能够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作品征服大多数评委,先是一批成名的作者止步于初评,审读环节也没有展现出相应的文化修养,错字、漏字,格律问题依然突出。尽管一些经验丰富的老作者在尝试表现新的理解与想法,其火候还远未到打动多数评委的水准。在这种情况下,金奖空缺其实是对作者的一种保护。因为,可以想见的是,不管金奖花落谁家,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质疑与品评,这无疑会把获奖者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与其如此,给大家一个合理的期待便是最好的结果。
金奖空缺能够成为热议话题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兰亭奖的文化价值,这至少反映出大家对当代书法的关注热情。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份热情,更多地思考如何更加科学地完善兰亭奖评审机制,从而良性地推动当代书法的发展;进一步树立起当代书法令人信服的标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兰亭奖的意义是什么?
在核定奖项的讨论过程中,有一种声音认为兰亭奖是否可以参考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竞赛机制,以最终的成绩排名划定金、银、铜奖。当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它将三年一届的兰亭奖视同于竞技比赛;顺着这一思路,得奖更多的只是对此次参评作品及近些年社会影响的一个阶段性肯定,不必附会太多其他的东西。然而,以国家对兰亭奖的定位以及当代书法的展览格局来看,未免有些简单化了。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兰亭奖的意义是什么?
评审前后,对此次兰亭奖的各种议论仁智互见,观察视角的差异导致了认识的区别;更进一步说,小到书法圈,大到整个社会文化圈,对兰亭奖的意义存在理解上的模糊。
从社会环境来看,当代书法的发展赶上了一个强调文化自信的好时代,书法越来越多地被嵌入高端国际舞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借此东风,围绕书法界应如何打造自我形象,树立时代标杆,顺应新时代要求这一大课题,我们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思考兰亭奖的意义构建问题。
其一,兰亭奖设立的初衷便是要将其打造成中国书法的最高奖。当前,国家层面进一步把兰亭奖与其他展览区分开来,同样希望在整个社会层面凸显兰亭奖的价值与意义。自古以来,书法的生态环境与国家文化政策息息相关,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将会决定书法在未来一个阶段的走向。因此,书法界至少应该建立一种共识,不能仅仅把兰亭奖视为一个可以评奖的展览这么简单,更不能将兰亭奖作为沽名钓誉的跳板,而应该以树立时代标杆的态度保留一份敬畏感和使命感。这就给书法从业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建立时代担当与家国情怀,这关乎书法的社会形象和文化价值。当然,这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二,明晰了兰亭奖的定位,其含金量与评审机制就需要有相应的衡定标准。兰亭奖的特殊意义决定了其含金量,也决定其审评视阈的综合性与全面性。此次兰亭奖将之前的一件作品定高下调整为三件作品与社会影响的综合考量,是一种积极的变化,毕竟在兰亭奖的意义层面,书写能力虽然是一个核心板块,但还需要有书法之外的综合支撑。
其三,在国家的文化战略体系中,兰亭奖应该是能够推出时代典范,展示新时代书法形象的重要平台。整体设计思路应该具有时代性、学术性与适应性;应该是当代书法的一个精粹缩影,这是其他任何展赛都不能比拟的。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着眼于征稿要求、评审程序,甚至参赛的心理变化等细节来思考兰亭奖的评审机制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在当代书法发展的进程中,兰亭奖作为一项时代工程,需要全体书法从业者的关注和推动。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评审思路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偏向;同样,任何一种评审机制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而我们对兰亭奖的思考和推进并不仅仅是要弥补不足,更重要的是在书法界维护一个理想,向全社会倡赞一种导向,将兰亭奖作为弘扬中国书法的领航标志。这才是最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