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青春派》属于当代年轻人的真实青春

时间:2013年08月0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刘佳

  属于当代年轻人的真实青春 

  ——观电影《青春派》 

电影《青春派》剧照

  2013年国产电影市场的青春题材影片格外密集,既有追忆过往年华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亦有追逐生命中永恒梦想的《中国合伙人》,以及一众与青春有关的作品。目前正在热映的《青春派》好似一股夏日的清凉乘上了这股青春热潮,影片选取了高考这一内地中学生必须跨越的人生阶梯为背景,展现了属于当代年轻人的别样风采。

  影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男主角居然高考落榜的复读生活及初恋情感经历展现叙事,整体节奏把控流畅,人物角色真实自然,情节线索鲜明清晰。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导演选择了一群真实的在校高中生来出演,这些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细腻清新,十分接地气。男主角居然则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青春的疯狂:拍毕业照当天在众人面前向心爱的“女神”黄晶晶告白;夜半为见到黄晶晶不顾后果地跳楼;出于对黄晶晶的不舍而出现在对方南下求学的列车上;在被黄晶晶拒绝后依然喊出“可我还喜欢你”的爱情宣言……然而影片的取胜之处在于它并未止步于描述男主角对校园初恋的青涩与稚嫩,更着墨于男主角在青春期的个体成长:面对女神,居然从单纯的执著变为释怀;面对父母,从一贯的抵触变为最终的理解;面对班主任,从不住的怨恨到由衷的感恩……这种精神层面的成长不言而喻。同时,作为配角的老师和家长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居然的家长对其考学所持态度从最初的生硬逼学转为支持他自己的选择,这种两代人情感上的双向沟通与相互理解显得尤为珍贵,不仅增加了影片的叙事张力,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更凸显了导演对中国独特教育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影片中居然与其他四个男生组成小团体,这种设置在同类题材影片中屡见不鲜,稍显新意不足,且其中个别角色的性格也较为程式化,未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从创作的角度而言,《青春派》延续了导演刘杰一贯的创作风格。刘杰擅长创作现实关怀的作品,涉及社会问题却不露锋芒,其前作《马背上的法庭》《碧罗雪山》讲述了山区巡回法院及少数民族山寨搬迁工程的故事,偏文艺片类型。相较而言,这部反映高考的《青春派》表露了一定的商业意图,影片叙事较为严格地遵循了类型电影的创作模式,起承转合较为工整,但依旧彰显出他对现实主义的关注。影片对校园场景的细节设置颇为用心,影像表达熟练,配乐出色,各方面所用笔力收敛适度。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捕捉与描摹真实地描绘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现状,体现创作者与年轻人之间较好的情感沟通,以及对当代年轻人寄予的理解与人文关怀,给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

  纵观近几年青春题材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清新的青春与校园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附的,诸如台湾的《蓝色大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都是根植于本土的青春题材影片,歌颂年轻人的青春风采,因而获得了本土观众的好评。这部《青春派》与上述两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较强的题材亲近性,但同时它又有着自身独特表述,这段青春充溢着压抑、阻碍,同时也富有青春的力量。或许是出于商业化的考量,影片没有更多地展现备考生活的单调与苦闷,而是给这段生活披上了一层轻松诙谐的外衣,风格清新,不失青春的叛逆、躁动、懵懂,从而能够真正激发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清新并不等于失去深刻,影片在紧扣校园青春故事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暗示了高考给当代中学生带来的现实禁锢与束缚以及通过拼搏换来的命运转变,从观众的心理预期与审美角度出发,牢牢地抓住了观众对青春的情感寄托与心理诉求,让观众自觉体验片中人物角色的心境,以此感染观众。但在表现对年轻人的规训上却略显生硬,仅为考前动员口号及模式化的情节,显然,这种语言上单纯的外化说教并不能够真正地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更无法体现高考作为关系到数以万计中学生命运的考试机制的独特性。

  一部成功的青春题材影片不仅要触动观众的笑点、泪点,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深入观众内心,将片中角色的生活状态与真实心境生动地诉说出来,最大程度地获取观众的共鸣与认同。作为同类题材影片的优秀代表,《青春派》给人以一种温暖朴实的独特质感,不浮夸不做作,与当代年轻人感同身受,一同品味着这份当下的真实青春。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