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感人肺腑的大写之“人”——评沪剧现代戏《挑山女人》

时间:2013年07月26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毛时安

  每个时代都会呼唤文艺作品中的“时代英雄”,都会呼唤属于时代的那个大写的“人”。我们生活的时代尤其如此。但我们往往误读了这一艺术使命,把它理解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崇高”,理解为像传声筒那样对时代精神作概念的演绎,理解为形式宏大华丽的“英雄叙事”,结果让美好的创作初衷迷失在了意图的密林里。这是一个深刻影响、制约着当下创作实践的理论命题。

  由沪剧名角华雯主演、上海宝山沪剧团创排的现代戏《挑山女人》,以其朴素感人的戏剧叙事,明快地回应了这一长久以来令我们纠结的命题。戏一问世就演出了30余场,而且场场满座。观众们在剧场目不转睛,看着山区女人王美英在山间、在小屋,进进出出忙里忙外,一颗心自始至终被她牵动着,甚至为她热泪盈眶。

  《挑山女人》不是一个戏剧情节曲折复杂的戏,也不是一个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戏,更不是一个外部冲突激烈、波澜迭起的戏。相反,它的故事清晰明了,就像被蓝天勾勒出来的齐云山的巍峨轮廓:一个名叫王美英,年方25岁的山里女人,面对丈夫突然故去、3个孩子待抚养的困境,咬牙选择了挑夫的职业。从此,17年风里来雨里去,3个孩子在她留在山路的脚印中长大成人,她欣慰地完成了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却也与爱情擦肩而过……这是一个由中国社会的草根女子用坚实脚步演绎的,虽不轰轰烈烈但让人肃然起敬的精神传奇,是一部表面平淡无奇却能使观众反复回味的作品。从戏曲美学的角度来看,《挑山女人》是一部走情走心走人物的戏。

  《挑山女人》摒弃了当下流行戏剧中那些苍白的浮光掠影式的“好看”元素,让戏剧回归艺术本真的原点。首先,是把艺术的关注目光聚焦到人物身上。通过写意的截面呈现挑山生活,让观众清晰地看到王美英结实而沉重的人生足迹:第一次挑山力不能支,砸碎箩筐里的鸡蛋,尝到收不抵赔的苦涩,大年三十忍着脚伤冒着风雪带孩子一起挑山的果敢坚定,直到17年后目送成材的孩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深情目光和无限感慨。毫无疑问,《挑山女人》塑造了中国底层社会的一位伟大母亲,但不是把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伟大”变成符号化的“伟大”,而是始终带着能为观众所理解的最日常、最凡俗的动机。选择挑山,因为这是“既能一家数口活命,又能放心家中幼小孩子”的最现实的选择。同样,大年三十上山,也只是为了“一趟能赚三趟”挑夫钱,给孩子交新学期的书本费。世界上有比较纯粹的完全出自于信仰的伟大,但更多的“伟大”是像王美英这样,在看起来凡俗甚至卑微的内心世界中堆积、升华出来的圣洁的“伟大”。

  《挑山女人》把艺术关注的笔触投入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时候,努力把外部世界的矛盾转化为她内心世界的犹豫、彷徨、痛苦、冲突和选择,尤其是情感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在王美英内心深处贯穿始终的是女人和母亲的角色冲突。作为女人,她一开始就“思来想去无路走”,想到过死;但作为母亲,“幼儿岂能失娘亲”,她只能选择坚强地活。作为女人,她已经听到了爱情的召唤,看见了新生活来临前夕的一缕曙光——山里男人成子强用十年不求回报的关爱捂暖了她已被沉重生活麻木、冻僵了的心;但作为母亲,她最后仍然痛苦而艰难地作出了诀别爱情、让儿女成材胜过天、重振精神挑山去的人生抉择。《挑山女人》的动人处在于对人物心理丝丝入扣的细腻把握。在成子强进城前倾诉衷肠的那一刻,华雯并没有去表现王美英枯木逢春般的欣喜状态,而是展示她隐隐的喜悦和犹豫徘徊的交织心态。

  诗有诗眼,戏也有戏眼。作为全剧戏眼的第六场,把王美英和儿女们一时冲动激起的尖锐冲突和血缘情感的难舍难分,表现得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期待儿女成材的王美英,在听到女儿不去读书的瞬间,猛地举起右手欲打下去,却又让颤抖的手落到自己脸上。情感世界面临崩溃,她在亡夫遗像面前声泪俱下,倾诉自己的痛苦内心。接着,失明的大儿子大郎揭开自己十年来用母亲挑山的断绳打起千万个绳结去铭记母恩的秘密。这样,王美英坚毅挺直的脊梁背后,就有了各种力量的交会,人生天平的倾向就有了感情的砝码。

  《挑山女人》中主演华雯的表演可圈可点,无论是面对困顿生活的窘迫、焦虑,还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表白时的慌乱、犹豫,都把握得很有分寸。尤其是最后一场得知成子强已牺牲火场,一段长达70句富有华彩意味的赋子板,更是快而不乱,充满激情,字字句句皆自肺腑流出,为自己充满母爱的一生作了启示录式的总结。可以说,华雯不是用技术,甚至不是用艺术,而是用自己身和心的全部投入,完成了一个大爱无疆的母亲的塑造。

  《挑山女人》勾起我们对儿时母爱充满温情的情感记忆和人生回味,同时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这个时代利他和利己的精神困境:在利他和利己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人究竟应该选择什么?大美不言。王美英,一个平平常常的山里女子,17年时间,20万公里的山路,6000多次山下山上的往返,140双磨破的“解放鞋”,加上70根挑断了的扁担,见证了人的伟大和母爱的无私。

  人的一生,就是写好一个“人”字,但“人字大如天”,要真正写好它真是不易啊!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艺术作品,去塑造那些默默无闻的为中国的前进贡献着自己,为温暖人心提供强大正能量的大写的人。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