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地方戏曲保护需“标本兼治”

时间:2013年07月25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贺

地方戏曲保护需“标本兼治”

——访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刘祯

  多姿多彩的地方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今天普遍面临市场萎缩、后继乏人的窘境。7月24日,文化部公布《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从资金、创作、人才、院团等方面全方位保护和扶持地方戏曲。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刘祯。

  记者:地方戏曲目前普遍面临观众减少、市场萎缩的境遇。戏曲研究所曾做过地方戏曲的调查,请问目前我国有多少种地方戏曲?与10年、20年前相比,总量是否在减少?

  刘祯:剧种是中国戏曲独有的形态体征,体现着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多元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笔丰厚的财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0、1956、1959、1980年对全国戏曲剧种进行调查和统计,其数字有出入。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80年的权威统计,为317种,这包括了京剧、昆曲与少数民族戏剧。21世纪初,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组织人员对浙江、陕西、广西、福建、安徽、山西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并向十几个省市的戏曲剧团、研究机构发放调查表。统计结果是,剧种总的情况是在减少。

  记者:您认为,文化部出台的《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刘祯:以往对京剧、昆剧给予的关注和政策扶持更多些。此次文化部出台《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是专门针对地方戏剧种的,其意义和传达的政策信号十分明显。首先,它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认识的提升。历史上,一些士大夫文人鄙视地方戏,进入当代以来戏曲地位有很高的提升,但不意味着人们对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没有偏见。相较而言,似乎京剧、昆曲更为“高雅”,地方戏难跻其肩,此次文化部专门为地方戏剧种保护和扶持出台实施方案,是有魄力和极具眼光的,是文化自省和自觉的体现。

  其次,对地方戏剧种保护和扶持的主要措施明确,具有可操作性。40个左右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的确立,必定会对各级政府对地方戏院团保护和扶持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形成多极多元保护的格局。

  再次,戏曲生态保护区的提出是一项治本之举。当前,地方戏曲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戏曲院团生存所面临的现实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具有整体和多元的因素。因此,真正重视和扶持地方戏剧院,就应该看到地方戏生存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全面性,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看到问题之“本”,标本兼治。地方戏曲艺术生态区建设的提出,具有战略眼光。

  记者:地方戏曲的保存与发扬,关键在传承。如何才能吸引年轻人走进地方戏曲?

  刘祯:传承是地方戏保护和发展的根本。地方戏曲与民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保持着民间质朴、鲜活和诙谐的特点,数十年、数百年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机制和表演特点,凝结为该剧种的“传统”。对这种传统,应该树立尊重和敬仰之心,而不应以下里巴人待之责之。

  观念的变革和从艺待遇的保证,是吸引年轻人走进戏曲、投身戏曲的根本动因。但戏曲生态的改变和破坏,不仅未能使戏曲人才培养向更高水平提升,并且使已有的学校也面临生源危机,有的甚至“走市场”去培养影视或流行艺术演员,还有的院校慢慢消失了。在戏曲“危机”中,人们看到了剧团的解散、消失,但忽视了戏校的改变和消失,而这对戏曲生存和发展可能是更为关键的。让戏曲看到希望,就会有更多年轻人投身戏曲;让剧团稳定、有保障,改革和完善院校培养体制,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戏曲人才。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