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莫将跟风当捷径

时间:2013年06月25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随着《宝贝》、《乱世三义》等电视剧热播,其同名小说亦迅速冲上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榜单,和电视剧一起火了一把。这些年来,热衷于出版影视同期书,以图在消费市场上分一杯羹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在图书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之下,这些影视同期书貌似找到了一条畅销的捷径:只要与拥有好票房与高收视率的影视作品搭上关系,市场便有了保证。

  但是,如果翻开这些书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它们之所以受到欢迎,大多都只是影视作品的功劳,而非依赖于图书本身的质量。这种畸形、错位的关系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最直接的一条就是造成图书质量的低下:几张剧照加上说明和对白,或者再增添一点影片的花边新闻、幕后故事,便草草编成一本书出版。若单论文学性与艺术性,这些书几乎乏善可陈,但却能受到明星粉丝们的追捧。

  美国作家爱德华·茂莱在其著作《电影化的想象:作家与电影》中对“影视同期书”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精辟概括:“肤浅的性格刻画,截头去尾的场面结构,跳跃式的场面转换,旨在补充银幕画面的对白,无需花上千百个字便能在一个画面里阐明其主题。”——虽然也有少数影视同期书,在语言和情节上已有所提升,相较于初期干巴巴的“剧本式小说”已有不小进步,但遗憾的是,把原有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场景、对白以及叙述方式作为预设条件,依旧会限制小说的想象与创作。

  我们读文学小说,喜欢看故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我们还希望看到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塑造的人物以及对他们幽微心理的刻画与描写,并从中体会作家对人生、世界的感悟。文学正因了这些力量,一直都是影视之根,是很多优秀影视作品的蓝本。历史上由经典文学著作改编而出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见,甚至一些拍了一辈子电影的导演,到最后还是纷纷回归到对经典文学本子的探求之上。对他们来说,“千金易得,一本难求”,技术与资金都不是问题,唯独好的文学脚本难以寻觅,所以,一些已经成为经典的文学巨著,才会被来回地翻拍。

  可惜,现在这种关系好像有点倒过来了,影视作品先打响了,文学图书再匆匆跟进,寄望于借助影视剧的热播来吸引读者。近年来一些出版社本着“市场指向哪里我便打向哪里”的原则,前赴后继地投入到影视同期书的出版行列中,以至于在《孔子》、《建党大业》等电影热播期间,竟会出现多个版本同名小说“齐飞”的现象。难以想象,这些小说撑起的所谓“市场繁荣”能够持续多久?

  其实,影视同期书不是不能做,但不能仅仅是对影视剧本的照搬或注水,而应是一种具有创新精神与严肃创作态度的重建,使之无论是在文字水准还是艺术品位上都真正成其为一本优质小说,这才不辜负原作的精彩和读者的期待。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