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真正的全球博物馆”带来了什么?——记“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

时间:2013年02月07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云 菲

柏树(布面油画) 1889年 凡·高

    在凡·高自愿进入法国南部圣雷米精神病院开始为期一年的住院生活时,于1889年6月底创作了这幅作品。这幅作品主要基于一幅尺寸较大的钢笔画底稿(现藏于布鲁克林博物馆)。他创作时几乎一气呵成,后来仅做过一次大改。经X射线扫描发现,他将新月从原先位置移到了右边。据推测,此作可能就是1890年巴黎独立沙龙展上展出的那幅《柏树》。

芙罗拉(布面油画) 约1654年 伦勃朗

    伦勃朗于1654年在阿姆斯特丹创作了这幅对春天、鲜花和爱情之神芙罗拉的诗意写照。伦勃朗的这幅画仿佛是在追忆自己的青春年华,因为芙罗拉的面孔酷似1642年去逝的画家妻子撒丝基亚。但芙罗拉脸上流露出一丝个人情绪,仿佛暗示即使作为从衣裙中分撒丰收花朵的女神,也难免感到孤独。她似乎明白青春、美貌与爱情都像摘下的花朵一样,难以长久。

  乳白色的高大廊柱矗立其间,颇有范儿的巨幅海报张挂起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被“搬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除了没有高高的台阶外,这儿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建筑外景很像吧。”行至入口处,为此花费了不少心思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向来宾们介绍着,似乎有很多感受想与大家分享。这也让随行者不禁遐想,一座世界驰名的博物馆,除了漂洋过海的精美展品,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013年新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的“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2月1日至5月9日与中国观众见面。绘画、雕塑、摄影、陶瓷、银器、石器、铜器等127件艺术珍品,既横贯古今,涵盖了4000年来描绘自然景观及百态生灵的经典之作,又纵横东西,不论古巴比伦文明还是现代美国文化都有所涉及。

  记得今年年初,有媒体曾预测2013年中国观众不可错过的10个展览,其中就包括这一展览。如今,其正式亮相,令人甚为期待。

  走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门,展厅分列两侧,“理想化的自然”、“人与自然”、“自然生灵”、“花卉与花园”、“镜头中的自然”、“大地与天空”、“水的世界”7个章节,按时间顺序,表达着艺术家眼中不同层次与面貌的自然,有的波澜壮阔,有的幽深宁静,却都彰显出人类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伦勃朗在1654年的代表作《芙罗拉》中,以其深爱的逝去的妻子撒丝基亚为原型,描绘了主管春天、花卉和爱情的女神形象。高更的作品《沐浴中的塔希提妇女》和雷诺阿的油画《海滩上的人》创作于同一年,却反映了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下女性迥异的生活状态,两相对照,别有韵味。令人瞩目的当然还有凡·高的《柏树》,这幅画作描绘了普罗旺斯的一棵柏树,画面色彩浓烈,充斥着驿动不安的激情。对于众多艺术爱好者来说,有幸亲眼目睹伦勃朗、德拉克洛瓦、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高更、透纳、霍普等艺术巨匠的杰作,以及多位古代和中世纪时期艺术大师的作品,自然兴奋不已。

  而利用寒假前来博物馆参观的小朋友们也可在这个展览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以动物为主题的“自然生灵”,既有来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青铜牛头作品,也有20世纪质地光滑的北极熊大理石雕塑,还有在西方被誉为“百兽之王”的狮子形象频频出现,鸟类则作为一个小专题特别呈现。一转身,“水的世界”聚焦于海景、瀑布、河流和其他水体景观,同时展现了水生环境中各种鱼类和其他动物的形象。“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一只八爪环绕水罐的章鱼,大约制成于公元前1200年,属于迈锡尼文化。”听着讲解,面露欣喜的孩子们不住点头。

  “可以预见,本次展览的展品数量与学术深度将带来轰动性的效应。”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过去,中国的许多公众曾通过出版物认识与了解这些伟大的艺术品,而此次经由展览使我们的观众在国内就能够亲身感受和欣赏到原作的魅力,显然,这对于文化传播与艺术普及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实,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落成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国际艺术精品展的引进,与德国3家国立博物馆举办的“启蒙的艺术”,与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的“瓷之韵”,与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部举办的“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等展览,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经过多次尝试,此番再次推出国外大型展览,由之前从未有同等规模、同样主题的来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登陆中国所引发的极大关注自不必言说,但在记者看来,与观众有机会在中国看到该馆重量级艺术品的“一时围观”相比,也许国际博物馆界同仁多多展开持久深入的对话和交流的意义更为重要。

  这种对话和交流首先体现在展览名称的确定上。这一呈现西方艺术家所描绘的自然,以及由自然激发创作灵感,并藉由该视角再次探索人类与自然永恒主题的展览,因展现了大地与天空、植物和动物、花园及农田等风格迥异的自然景观,起初被称作“大地、海洋和天空”。展览来到中国后,考虑到文化氛围的差异,更考虑到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也与自然息息相关,经过沟通,最终改为语出老子《道德经》的“道法自然”,这点深受美国同行的认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彼得·巴内特说:“纵观世界艺术史,无数艺术家皆从‘自然’源泉汲取营养、获得启示。由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诸多优秀亚洲艺术作品,因此我们深知中国文化对于‘自然’主题有着何等敏锐的洞察力,现在的展览名称充分应和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借由这个展览,大家可以了解中西自然传统之中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而陈履生也希望这一展览主题能成为有意义的个案。

  另一方面要算展陈思路和策展模式的借鉴了。众所周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堪称全球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拥有近200万件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品,百科全书式的馆藏跨越不同的历史、地理和艺术媒介。该馆更被誉为“真正的全球博物馆”,不仅因为藏品来自世界各地,每年接待几百万名各国参观者,还源于它的影响遍布全球——其学者奔波于世界各地开展研究,也为世界学者在纽约考察提供机会,每年还向各类海外机构出借藏品数千件。与之合作,在藏品陈列研究、免费开放、纪念品营销等方面确有很多经验和理念可供借鉴。纵观此次展览,并没有近年来倍受“欢迎”的华丽布景和大肆运用的多媒体手段,展品只是静静地悬挂在展墙上或被罩护在展柜中,展出媒介虽然单纯,展示色调也较为单一,然而大气简约的风格却极为应和“自然”的主题,不仅让观众可以与名家名作近距离接触,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这个展览的品质。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一家综合性博物馆,荟萃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品。我们在收藏世界各地艺术品的同时,理应将丰富的馆藏与各国观众分享,这也正是举办此展的目的所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康柏堂的这番话,陈履生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去年,两馆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在藏品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信息共享、社会教育、推广宣传以及合作出版等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这次在整个展览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彼此都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习惯的博物馆同道之间的互补与互助,可谓受益匪浅。当然你们也要向我们学习,能够如此高效顺利地完成展厅布置、图录出版等大量工作,在西方来说的确是个奇迹。”双方你来我往的调侃看似戏谑,却折射出中国的博物馆在迈向有世界影响力大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努力。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