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再悟“茶馆”在西欧

时间:2013年02月0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童彦

  在北京人艺的演员于是之追思会上,老艺术家郑榕先生总结他对于是之先生的三点印象,除了对生活、对修养的重视之外,还格外重视创新。他回忆起1980年于是之先生随《茶馆》首次走出国门赴欧洲演出,在巴黎看过彼得·布鲁克导演的两部小戏后感慨颇深,回到北京曾说:“给我20个人、一年功夫,我来创办小剧场。”

  确如郑榕先生所说,于是之先生在1983年出版的《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茶馆〉在西欧》一书中撰文《我们的道路走对了》,他在总结应向外国戏剧学习和借鉴时特别写到:“在西德和法国,几乎每个大剧场都附设一个小剧场,设备简单,服装、道具概不讲究。思想上、艺术形式上有新探索以及有争议的戏,都可以拿到那里去演,请观众们来检验……还有一点,就是某些大艺术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彼得·布鲁克先生,他毅然放弃自己英国皇家剧团团长的职务,跑到巴黎去,弄二三十个志同道合的人,在一座称得上是简陋的剧场里去探索他的新戏剧。这种对待艺术事业孜孜不倦的严肃认真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最终,于是之先生并没有创办起他期望中的小剧场,他带着太多对戏剧的眷恋和遗憾谢幕,永远地离开了。与之相比,那位曾让他发出如此感叹的彼得·布鲁克则幸运许多,他以87岁的高龄仍活跃于当今的戏剧舞台上。去年戏剧界的一桩大事,当属他携经典作品《情人的衣服》首次亮相中国舞台。作为西方重量级导演,彼得·布鲁克在长达60年的戏剧生涯中,不仅导演了近90部戏剧、影视作品,他通过艺术实践不断探索出的戏剧理论及其独特的美学风格,更是对整个20世纪戏剧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经近10年的努力与准备,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终于请来了彼得·布鲁克,用林兆华的话来说,是“让大家看看真正的大师是什么样的”,而这部大师的“小品”,看似简单随意,却将一个残酷的故事演绎得清澈通透又张力十足,让观众得以在幽默讽刺中感知戏谑与绝望。

  伴随着各种邀请展、戏剧节,无论是国家级的演出机构还是业内人士,近来都在不遗余力地将外国的演出团体及艺术家邀请到国内进行演出。《卡门》《托斯卡》《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等重量级作品轮番上演,在全球巡演超过16年的《猫》也终于诞生了中国版,西班牙的《安德鲁与多莉尼》、以色列的《敌人,一个爱情故事》等小剧场戏剧则让观众们大饱眼福。无论是恢宏巨制,还是实验小品,它们虽是被外国艺术家所演绎,但其传达的情感内涵与对人生的思考,却超越了语言,直抵人心。现在的国内戏剧看起来繁荣,实际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无论是创作思路还是题材都相对单一。而更多外国的作品作为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却可以使创作者不断拓宽视野,尝试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