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杂技剧《魔幻音乐盒》全面探索转型之路

时间:2012年12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新荣

28个演员两年在海外演出200多场,以小投入赢得大市场

杂技剧《魔幻音乐盒》全面探索转型之路

杂技舞台剧《魔幻音乐盒》剧照

  11月30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杂协主办的“科学发展观引领创作、精品力作为时代表演”——北京杂技团《魔幻音乐盒》成果汇报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院团经营、舞台编导、舞美、理论研究等各领域的专家和老艺术家近30人参加会议。会议围绕北京杂技团近年推出的舞台剧《魔幻音乐盒》的艺术创作、市场开发、演员队伍培养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010年北京杂技团推出了该团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舞台创作——全新杂技舞台剧《魔幻音乐盒》,是一台中西合璧、极具“太阳马戏团”风格,并与中国传统技艺完美结合的舞台精品。如今,该剧经过两年多的海内外市场巡演打磨,通过大浪淘沙般的市场检验,再度“驻扎”在北京的“杂技之乡”,同时也是北京杂技团的诞生地——天桥,在秉承天桥传统杂技“难、奇、绝、美”精髓的同时,借鉴国际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京城观众带来了更加别样的艺术享受。

  “杂技舞台剧《魔幻音乐盒》集音乐、舞蹈、魔幻、杂技为一体,采取低碳的小剧场演出加精炼的演职人员的做法,追求高质量、新元素、多风味。”北京杂技团团长董幼民在介绍该剧时说,剧中通过灯光、布景的神奇运用,结合中国传统杂技中的“钻圈”“爬杆”“空竹”“草帽”“力与美”等,更有高空芭蕾以及魔术中的各种幻术、滑稽等表演,但它不是观众以往概念中的杂技和魔术、也不是哑剧或舞蹈,而是一种神奇的具有魔力的“表演秀”。《魔幻音乐盒》不仅是北京杂技团第一次与国际马戏界大腕合作,更是该团历年来创排的国内外金奖节目的一次集中展示。董幼民说,该剧在为观众呈现精彩故事的同时,也在试图运用国际语言诠释中国杂技,这是一台从“一味追求难度技巧”到“用文化包装内涵”的创作观念转型之作。

  其实,中国杂技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已然不短,以北京杂技团为例,其进入国际市场或参与国际合作演出也已有十多年时间。但是这么久以来,却未曾形成自己的演出品牌。“这是一个遗憾。我们进入国际市场实际上是以我们的节目参与国外演出机构的整台演出,整体面貌还是别人的品牌体现。”董幼民说,中国杂技的商演往往就输在市场包装和舞台综合呈现方面。中国杂技不乏精品力作,如何能够将其尽快推入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让国外观众能够接受,是杂技界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件事情。

  “这个团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我能不能搞大制作,而是在没钱的情况下如何夹缝里求生存,赢得市场效益和艺术高度的双丰收。”中国杂协副主席孙力力说,目前国内各式各样的杂技舞台剧多以“大”为主,大投资、大规模、大的演员队伍。其实大的未必就一定是好的。《魔幻音乐盒》连续两年3次到英国演出,走了几十个城市,演了200多场。《魔幻音乐盒》以小投入、小制作、小剧场、小的演员队伍(总共28个演员)的形式,它既有太阳马戏团的特点,又不失中国民族特色;既适合在小舞台上表演,也适合在国内外巡演,所以很快收回了成本,取得了成功,这对现在的杂技剧创作来说是一个借鉴。

  当下杂技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之而来的也伴有争议,主要是杂技应该怎样讲故事,怎样把故事和杂技艺术本体有机结合起来等等,这些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孙力力认为,《魔幻音乐盒》的杂技本体“含金量”很高,而这正是国内不少杂技团目前缺失的东西。“丰富故事情节、借鉴相关艺术元素固然重要,但杂技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姓什么,杂技的本体不能丢。”演员张少杰这样表示。

  同时,孙力力也就该剧音乐的节奏起伏、演员综合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形体训练中如何把舞蹈本体的东西有机融汇到杂技技巧的表现当中、作品同质化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说,看了一台杂技晚会,就会在很多其他杂技晚会里看到同样的节目,节目的同质化程度非常高,在国际市场中削弱了中国杂技的整体竞争力。这是一种缺乏创新的表现。过去中国杂技在参加国际比赛时是特别有优势的,但最近几年这种优势已经不太明显。国外杂技同仁过去的强项依然强,发展到如今他们曾经的弱项也已不弱,这让中国杂技艺术在国际杂技界所面临的发展形势非常严峻。所以,对我们自身而言,要强化创新作品,只有我们能够不断创作出更新、更美的作品,才能让中国杂技在国际市场和国际赛场上有更好的地位和更多的话语权,才能不断促进民族杂技艺术传承创新和繁荣发展。

  来自中国杂技团的李铁军结合作品的市场化推广说,在国外的巡演市场上,目前中国不少杂技团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参与演出的时候,实际上拿到手里的钱跟国内相比,可能并不是很多。如何能够通过我们自己独立的宣传运营,跳过演出商,直接面对国外演出市场,在宣传推广上开辟一条新路子,让我们的产品走上市场又叫好又叫座,是如今需要解决的问题。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