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中国大学生影像节关键词:青春·拼搏·超越·提升

时间:2012年11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 卓

  ◎ 大学生影像节的理性与智慧性的节庆色彩,与大众文化节庆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对比通过大众传媒的炒作式宣传,甚至会形成碰撞,于是,二者便在对比与碰撞中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 大学生影像节的作品,不是人们已司空见惯的大众文化作品,而是广大受众少见的、又能唤起他们的神秘感及接受热情的作品。它们有一种只有大学生群体才有的自然、质朴、纯净和向上。

  中国大学生影像节应该说是个综合性质的集合概念,它包括由大学生创作的微电影、DV短片、纪录片、动画片等多种影像艺术形式在内,在国内多个地区的电影节、电视节当中有着独立评奖单元,看似分散却又有着相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是大学生的影像艺术盛筵。中国大学生影像节从它的雏形开始至今已经形成相当可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的规模与受瞩目程度虽然不能与“金鸡”、“百花”等中国影视奖项泰斗比拟,但也赚足了广大影视爱好者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眼球,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关注。

  大学生影像节作为大学生群体的狂欢式活动,在大学生的热情参与中成为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校园文化又是社会文化极富活力与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它对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当下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角度来思考大学生影像节,其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独特的文化定位

  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作为节庆标志,还应是校园文化节的参赛作品及获奖作品的水平,这构成它的质量标准。可以肯定地说,作为影像作品,在专业影像制作部门所制作的影像制品中还存在着拥挤不堪的情况下,大学生影像节的参赛作品,只是一些正在学习中的、缺乏经验与技术的大学生们的习作,从技术性、技巧性及艺术性方面,后者与前者没有可比性,而且,作为作品质量保证的人力与财力投入方面,后者也毫无悬念地处于劣势。这种情况不仅是当下,就是一届一届的大学生影像节继续办下去,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改进,还是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不过,又有另外一种情况,即这些明显不如专业影像制品的大学生影像节作品出自大学生手中,在网络传播及大众传媒传播中,已经形成了特殊关注和热议。这说明,在这类作品的接受中,它的受众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另外的一套接受与评价标准。此外,大学生影像节在没有商业目的、充满参与热情、各方面都与专业制作没有可比性的情况下,为了参与而顽强坚持、努力拼搏的精神,更令人感动。这样的接受与评价心理,在前几年窜热的各种电视选秀活动中也出现过,参加选秀的歌手们、表演者们,比起那些专业表演艺术家、歌唱家,在质量上相差甚远,但电视受众却对这些业余选手投以巨大的接受热情,对他们的优胜者热情拥戴,这明显不是基于专业艺术标准的评价。这种接受心理是大学生影像作品的接受与传播的巨大动力和优势条件,影像节的组织者与作品评委们,要珍惜这种接受优势,并认真培育和强化这种优势。

  大学生影像节的作品,不是人们已司空见惯的大众文化作品,而是广大受众少见的、又能唤起他们的神秘感及接受热情的作品。它们有一种只有大学生群体才有的自然、质朴、纯净和向上。大众文化在欲望激发与感性活跃中,同时也在激发着另一种力量,这是一种与欲望和感性相对立的力量,后者更希望平静和理性,这产生出一种普遍性的清新的缅怀趋向,即归返纯朴与自然。大学校园文化正迎合了这种被大众文化激发的清新的怀旧倾向,它作为这种力量青春文化的代表,与大众文化的欲望性与感性形成强烈反差,它在这样的反差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定论,这也构成它的不可取代的优势。

  当我们对大学生影像节的发展走向进行展望时,对它的独特的文化定位,应予以高度关注,并把这样的定位坚持与开掘,作为提升影像节水平的根据。

  社会文化节庆活动的超越之维

  大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它的强烈的情绪色彩,娱乐当然是其中的代表性情绪,在众多娱乐方式中,最常见也最能显示聚众效果的便是各种节庆活动。与大众文化节庆相比,大学生影像节作为校园文化节庆,就以其理性色彩而凸显出来,总体来说,大学生群体属于社会的理性群体,他们愿意思考与理解,更愿意在思考与理解中交流。哈佛大学对大学生在校内节庆活动情况做过统计,发现大学生参加校园节庆活动,多数人都能保持情绪克制,他们所开的各种派对,都很注重精神内涵。中国当下的大学生比起美国大学生要拘谨,中国大学中外国留学生的节庆活动,其活跃程度令中国大学生心生羡慕,就是这种拘谨的证明。除了感性与理性差异,大众文化节庆活动的身体性与活动性,与大学生影像节所设定的精神性、智慧性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尽管大学生影像节所推出的作品及活动组织过程中也不乏激情色彩,但总体来说,感性活跃的适度性始终被各个方面,包括组织者、管理者、举办者和参与者所把握。

  显然,大学生影像节的理性与智慧性的节庆色彩,与大众文化节庆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对比通过大众传媒的炒作式宣传,甚至会形成碰撞,于是,二者便在对比与碰撞中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这对于社会文化建设又能产生理性引领的作用,尽管当下大学生影像节还谈不上规模宏大和影响巨大,但它的节庆性质与特点,已构成社会文化的超越之维。

  大学生影像节虽然是校园中的影像节,但校园围墙却挡不住校园外的社会文化,通过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家庭影响,社会文化之风在校园内吹拂,同样,校园里的文化气息也随时地向社会散发开来,这本身就是互动性的。大学生影像节的意义在于它使两者的互动有了一个确定的作用点,使得先前的弥漫性的、渗透性的互动转化于具有作用点的相互作用,这样,对方可以更充分地交流、对视、批评、理解,这就有了深层交流的可能性。如影像节获奖作品进入传媒及网络,引发社会各方面的热议,从人格、道德、审美、价值,再到理想、大学生心理等等,都有很深刻的理性意蕴,它激发了社会各方面的反思。

  影像节作品综合创作水平需提升

  尽管如前所述,大学生影像节的参赛作品,即使其中的获奖者,与专业影像作品相比,也只能算是习作。但从社会接受期待及它的文化定位而言,它们面临一个不断提高作品综合水平的任务,这一标准任务就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当他们参加同一类社会活动时,如球类活动、长跑活动、合唱活动、书法绘画活动,会各有自己的标准,各有自己的努力方向,专业标准并不是这类标准的标准。

  首先,从这几届影像节参赛作品的实际情况看,要提高选择影像题材、发掘大学生文化内涵的水平。大学生中有大量实际发生的感人事迹,大学生们的自强精神、社会责任感的自律意识、求知热忱、真挚友情等等,都为校园外的青春群体所少见。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利用参赛作品的作者们都置身于大学生活中、高于生活体验的优势,完全可以创造出即使是专业制作者、因缺乏对这个群体生活的直接现实体验而难以制作出来的优秀作品。

  其次,提高参赛作品的创意水平。影像创意的根据,是对于所创意内容的充分了解和细腻体验,在这方面,参赛作品的作者们当然拥有天然优势。此外,需要提高创意技巧与手段,如编写故事的技巧、设置人物的技巧、抒情叙事的技巧等。这类创意技巧性的东西,是参赛者与专业制作者相比的短项,由于这个方面不直接涉及人力与财力的投入,加强自修与指导能很快就出效果。

  再次便是提高作品的制作水平,这与设备、技术、经验、专业知识密切相关,条件要求较高。但也可以经由各方面努力,在现有水平上进一步提高。

  与大众文化相比,大学生校园文化属于精英文化,它是修炼、积累中的精英文化,是精英文化的雏形。精英文化雏形的性质,决定着大学校园文化重要构成部分的大学生影像节,当属于精英节庆。而它的参赛作品,尽管还不成熟,也应作为精英文化对待与培养。故此,在审议与评奖程度和标准设定上,就需要充分考虑精英意识的贯彻与坚持。

  此外,随着大学生影像节日益形成规模,社会反响日益增大,它很快就会被作为商机而引起商家关注,这些商家们的手很快就会伸进这一领域,像侵蚀选美和选秀活动一样,通过各种各样的赞助、包装、炒作,使参赛作品和作者们成为他们的猎取对象,并进而通过改变作品和作者的文化定位与文化格调,使他们沦为商品。这是大学生影像节的举办方、组织者及评奖者要特别警惕的,如果影像节这类具有精英文化雏型的文化节庆,也沦为商品,也淹没到大众文化的喧嚣中时,中国文化的超越之维也就失去了。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