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与发展——
中国古典舞创作要“寻根”
“中国古典舞创作要‘寻根’,要不断地回溯与寻找,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守住古典舞身体动作的核心法则,回归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精神价值。”近日,在由中国舞协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研讨会上,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如是强调中国古典舞创作的重要原则,引发与会专家、学者对当前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整体现状、当代价值及创作中的“守正创新”等话题的深入研讨。
以当代人的视角激活传统
中国古典舞可以表现当代的人和事吗?古典舞的“当代性”体现在哪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级编导唐文娟认为,古典有时尚,古典能传情,古典也能够流行,“古典舞创作在选材和内容表达上一直采取‘以古论古’的方式,很多人认为古典舞就必须表现古典题材,但其实对古典舞作品而言,选择古典题材还是当代题材并不是最重要的,古典舞的当代价值应当体现在舞蹈的精神、情感层面上,衡量古典舞的‘当代性’,应当看它是否贴近时代的脉搏,是否符合当代人的精神情感和人文理念”。
对于当前古典题材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认为,一些古典题材作品选材雷同、内容空洞,让人感到风格陈旧,有时甚至出现“舞台上的演员悲痛欲绝,观众却毫无感受”的尴尬情况。对此,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副院长张云峰认为,古典题材的创作,由“形”至“意”,从身体动作转化到身体语言,再从语言转化为形象,每个步骤都要达成一种真正的和谐,决不能“披着古装跳现代舞”,将舞台人物的情感与观众割裂。唐文娟认为,好的古典舞作品一定是与当代人的精神密切相联的,比如经典作品《踏歌》,表现的是古代少女春日踏青的场景,但那种青春洋溢、生动活泼的姿态不仅彰显了古风之美,也深深打动了现代人的心灵。
“在古典舞的当代价值问题上,我认为审美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真正连接人与舞蹈的桥梁。”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教授韩瑾认为,中国的主流艺术在美学上一直较为推崇理性、规范、平衡、坚韧、严谨等审美特质,以此来表现当代人的民族精神、生命状态,以当代人的视角来激活传统的审美,正是中国古典舞的魅力所在。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授胡岩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说,同样是表现人物,古典舞前辈们更注重通过人物来讲事件,而他们这代创作者则更加关注人物本身,主要通过表现人物来透射出事件,不一定把事件说得那么清楚,而是把人物表现得非常鲜活。“就像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我们画了一个人,不一定把他的脸、他的眼睛画得特别逼真,但一定会抓住人物的情态和心境,用写意的手法塑造一个更传神的艺术形象,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启迪。”胡岩说。
回归传统文化的审美品格
“仅仅在动作层面上进行改造是有问题的。”国家一级编导高成明认为,创新是必要的,但过分的“拿来主义”不是创新,古典舞创作中盲目地叠加芭蕾舞、现代舞的动作和元素,只会使作品丧失古典舞的本色,“好的古典舞作品,如林怀民的《水月》,它整个意境的构成是行云流水的,它没有要强行把某种异质的元素塞进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认为,艺术家真正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往往是一种风格的贡献,面对同一个题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艺术种类都可以处理和解答,对于中国古典舞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风格。为此,她提出,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应该回到对“中国古典风范”的探究之中,“‘古典风范’的概念依赖于舞蹈形态,但并不是舞蹈形态本身,它是从形态中渗透出来的,一种风格化的东西,一种强烈的审美特质”。她说,找到这种风格,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源头去,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品格,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技法不是最重要的,背后的内涵才是最重要的。”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萍以双人舞为例,结合中国古代舞蹈和东方身体文化的特质,认为中国古典舞中的双人舞“不单纯靠力量或身体连接来完成,更多是依托男女双方情感关系,注重表现心理空间”。
高成明认为,比起改造动作,古典舞创作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时空转换”上。他举例,杨丽萍的许多作品就是将村寨节庆、祈雨时的舞蹈放到了舞台上,加以时空的调整,“将消失在我们视野里的过去的古朴、本真的东西搬到台上”,把传统的迷人的东西置于现代化语境中,形成一种时空对话与诉说。正如高成明所说,“有些作品不一定是因为它表现出了某种纯粹的技法而被我们称道,而是因为它表达了创作者对世界、人生的看法和判断,是直面人生、打动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