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淼南开畅谈故宫学
日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受聘为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并做客“南开名人讲座”,与师生分享了他对“故宫学”的研究心得。他认为,故宫学是以故宫及其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对象,集整理、研究、保护与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问。
日常用品也是文物
2003年,郑欣淼刚到故宫博物院时,文物统计为94万件,再加上图书馆的20多万册善本书,加起来约120万件。而经过最近几年的全面清点,得出的现存文物数为180万件。究其原因,是以前许多没当作文物的物品,现在都统计进来了。
郑欣淼说,故宫中的很多物品以前没有算作文物,但是都很有意义。故宫文物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铜、瓷、书、画等艺术品,也包括与皇宫中衣食住行相关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物品也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是研究明清时代最丰富、最独特的实物资料,起着补充正史的作用。
“以前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没有重视故宫日常用品的保护,一些文物因此遭到毁坏。”郑欣淼透露,比如“八旗”的服装,因为数量很多,以前并没有被当作珍贵文物。
此外,郑欣淼说,宫廷中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很多的。比如现在故宫保留有剧本1万多册,道具六七千件。过去只把戏服作为文物,帽子、靴子都没有统计,可能是因为不好管理。但是从文物的角度,这些也都是很有价值的。再如内务府腰牌、红绿头签等当时进宫的通行证,都是研究当时历史重要的实物资料。
研究要有开放视野
郑欣淼介绍,故宫流失的文物有多少,至今仍然难以确切统计,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海内外许多博物馆、图书馆、科研机构以及个人手中,都有从故宫流出的文物。像著名的顾恺之《女史箴图》,现在大英博物馆,是从圆明园劫掠去的,之前这件文物收藏在紫禁城中的建福宫花园。这种情况很多,现在美国、日本、欧洲的许多博物馆中都有故宫的文物。从清末到故宫博物院成立前,也有大量文物被盗卖。
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故宫博物院把大量珍贵文物调拨给国内的许多博物馆。比如1959年历史博物馆成立时,故宫博物院一次拨了3000多件文物,包括虢季子伯盘、乾隆南巡图等。“全国几乎所有的省级博物馆和一些市级的博物馆,包括许多驻外使馆都有来自故宫的文物。”郑欣淼感慨道,他去一些地方博物馆访问时,经常会听到接待方说“感谢故宫”。
对于历史造成的文物流失,郑欣淼建议应当面对现实,努力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他说:“从另一方面看,故宫文物在海内外的大量散佚,客观上也为更多的机构与个人参与故宫学研究提供了条件。研究故宫学要有‘大故宫’的概念,不能局限在北京故宫的红墙之内。学术为天下公器,我们一直倡导‘故宫在北京,故宫学在中国、在世界’的学术理念。故宫学不只是两岸两个故宫博物院,或是海内外收藏有关清宫文物的机构或个人的事,而应该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同事业。”
郑欣淼表示,不仅藏品研究要有开放的心态,在文物抢救、修复中也要坚持开放合作。故宫博物院曾与英国、荷兰相关博物馆合作恢复了古代钟表的制作修复技术,并修复了多件清宫收藏的名贵钟表。目前这项技术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故宫的文化承载
郑欣淼在讲座中指出:“故宫不仅是宫殿建筑和文物藏品,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政治意义。故宫学要将故宫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研究,从整体的高度去评估故宫的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
故宫的藏品包括了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具有品级上、品类上、数量上的优势。其历史文化内涵更涉及建筑、园林、历史、地理、文献、文物、考古、美术、宗教、民族、礼俗等诸多学科,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郑欣淼指出:“故宫收藏显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一条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故宫的各类文物藏品里均得到充分的印证。”
有人问郑欣淼北京故宫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世界四大博物馆有什么区别,他说:“那几大博物馆的藏品都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各种手段从一些文明古国得来的,虽然不能说和他们本民族文化一点儿关系没有,但一般来说关系不大。而故宫则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