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村上春树:没有“诺奖”光环,新作热度不减

时间:2013年12月1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 婷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捧走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村上春树“诺贝尔万年陪练”这顶帽子还是没摘掉。虽没有奖项加身,但村上在读者中的魅力丝毫未减。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刚一面世,便在日本创下7天突破100万册的销售奇迹,10月中旬推出的中文版也已位居国内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

  近日,《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文版出品方新经典文化以“村上春树的巡礼之年”为题目,在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举办阅读沙龙。活动现场,曾翻译过多部村上作品的施小炜,学者止庵、戴锦华以及音乐评论家刘雪峰与众多读者一道,以这部作品入手,从不同角度解读村上。

  从孤独到弃绝

  “这是继《挪威的森林》之后,我的第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我感到必须写百分之百的现实,才能再上一个台阶。”村上本人唯一一次在公开场合谈及《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时曾说:“年轻时人们受到伤害后总会刻意掩盖,总想忘却,但随着时间流逝,才能一点一点打开封印,开始正视创伤。创伤越大,能克服它的人就越成熟。”

  读罢此书,究竟能从村上的字里行间捕捉到何样的现实,作品又是否真如他所言,是一部关于成长与创痛的作品?施小炜首先给出了自己观点,他认为无论是《寻羊冒险记》《海边的卡夫卡》还是《1Q84》,村上一直很擅长在作品中加入许多非写实的部分,但在这部作品中他却有意摒弃掉那些。因此从长篇小说的角度来看,它的确是村上对写实主义的一次回归。“如果你关注的是一个青年从20岁到36岁走过的这段历程,那它自然是成长之作;如果你关注几个年轻人从相识、交往到关系破裂后分手,也可以把它看作青春文学。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概念或者仅从一个层面加以概括,是村上的作品很突出的特点,因此日本文学评论家桥本大三郎说这部作品像一块拿破仑蛋糕,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恰当。你吃到哪一层,就会品到哪一种味道。”施小炜说。

  孤独是村上在作品中反复探究的主题,在止庵看来,《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最大的突破莫过于将“孤独”写到了“弃绝”。他说:“村上所塑造的每每都是特立独行甚至遗世独立的角色,但这次他给主人公多崎作安排了一个稳定的职业,并让他隶属于某一家公司,某一个组织,但尽管如此,他依旧孤独。其实,‘孤独’这个词对多崎作而言都有点儿轻,村上把他的孤独写到了‘你已经被弃绝’的地步,我觉得这一点和现代人的处境很吻合。每个人看上去都过得不错,但谁都没有归属感,随时可能被弃绝。这种孤独感不仅是在日本,在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都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隐喻无处不在

  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5位主人公的其中4人名字中都包含着色彩,分别是赤、青、黑、白。这些色彩有什么样的隐喻,又为何唯独多崎作是没有色彩的?“我想村上的作品最迷人的地方正在于主人公,这部更是如此。”戴锦华谈到:“多崎作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他是一个没有色彩的人。看上去他淹没在人群中,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但在对伤痛的重新审视与回溯中,他收获了每一个有颜色的朋友对自己的认同。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疗愈之作’,村上也通过多崎作的巡礼,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交融。因此,多崎作的没有色彩,之于这个目迷五色的世界来说,才是最灿烂的色彩。”

  除了关于色彩的悬念,引起读者最多讨论的还有书中多次出现的车站,村上究竟想要通过车站表达什么?曾在日本生活多年的施小炜觉得车站很容易让创作者产生灵感,《铁道员》《天国车站》等以车站为主题的文学、影视作品在日本也一直层出不穷,他说:“车站是一个终点,同时也是起点;它是很现实的存在,又具有象征的意义。我在日本的时候,住在千叶县的野田,只有一个很小、很古旧的车站。但每次我站在那里,总觉得会有很多故事发生。”

  止庵则将结尾处村上对新宿车站的描写视作神来之笔,他谈到:“在吉尼斯纪录中,新宿车站是世界上使用人次最多的铁路车站,但它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也不尽相同。如果你是一个上班族,那么它只是每天都必须经过的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所在。而多崎作是车站的建造者,站在那里,望着熙来攘往的人群,他发现自己如同车站一样,像一个空心的容器,只有人穿行,没有人停留。大家各有各的去处和归宿,却也都不过是生命中步履匆匆的过客。”

  “日本”的李斯特与“世界”的村上

  无论是在题目还是行文中,李斯特的《巡礼之年》都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始终贯穿,音乐对这部作品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巡礼之年》又寄托了村上的哪些心绪?音乐评论家刘雪峰指出,国内一般将“巡礼之年”翻译为“旅行岁月”,因此其中的“年”并非指某一个特别的年份,而是李斯特丰富多彩的青春岁月。“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村上会选择《巡礼之年》中的一首《乡愁》作为小说的核心,听过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觉,这首曲子在开始时的几个单音非常不像李斯特的风格。它有那么浓郁的日本味道,简直有点久石让的风格,我想村上在最初听到它时也会产生一种惊喜。”阅读过《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之后,刘雪峰认为主人公与李斯特在“巡礼”二字上更为吻合,“从小就博览群书的李斯特尤其痴迷各个国家的文学,因此他是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踏上旅途的。一路上,他不断触景生情,便不断以旋律记录下彼时的心绪,而《乡愁》中则是一种由田园风光唤起的莫名感伤,这种感觉非常像多崎作,那种永远处于漂泊和孤独的生命状态。”

  作为一位日本作家,村上的读者却遍布世界各地,中国也有不少忠实的“村上迷”,这是为何?在施小炜看来,村上擅长从生活中最日常的部分入手,因此他笔下的人与事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没有隔膜。戴锦华则认为,村上是一个为全球读者写作的作家,无论这个人是否了解、是否喜欢日本文化,他都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村上,不过她还谈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村上又真的是一位‘很日本’的作家。有一次,我坐在非高峰期的东京地铁里,空荡的地铁一尘不染,每个地方甚至都闪着洁净的亮光,感觉就像是身处在一个不真实的世界里。那时我突然就明白了村上的想象力,正是来源于日本这种极端现代、情感淡漠的社会。他作品中的孤独,是对现代社会最痛彻心扉的批判、拒绝和不妥协,而同样不停流动、不断漂泊的我们尽管生活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但读到这份孤独,自然而然都会产生一种共鸣。从这个角度而言,村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即便他没有拿到诺贝尔文学奖。”

  

  链 接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书摘

  ……人们不知来自何处,源源不断地赶来,自觉地整齐排队,秩序井然地走进列车,被运往某地。如此众多的人在这个世界里实实在在地存在,多崎作首先被这个事实感动。继而为这个世界上居然有如此众多的绿色列车而感动,他觉得这简直是奇迹。如此众多的人被如此众多的绿色列车若无其事、秩序井然地运来运去。如此众多的人各有各的去处与归宿。

  ……多崎作没有自己的去处。这对他的人生来说似乎就是一则命题。他没有去处,也没有归宿。这种东西从前不曾有过,如今仍旧没有。对他而言,唯一的去处就是“此刻所在之地”。

  ……心与心之间不是只能通过和谐结合在一起,通过伤痛反而能更深地交融。疼痛与疼痛,脆弱与脆弱,让彼此的心相连。每一份宁静之中,总隐没着悲痛的呼号;每一份宽恕背后,总有鲜血洒落大地;每一次接纳,也总要经历沉痛的失去。这才是真正的和谐深处存在的东西。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