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传承节日,就是在传承文化

时间:2013年12月0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冯 巍

  原标题:传承节日,就是在传承文化——评《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

  伴随着“文化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转型,以及国家地区之间交流渠道的日益多元化,如何开掘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以承继民族传统、建构当代中国形象,进入新世纪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且逐步得到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一书,不仅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调研实录,而且是为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建言献策的有益读本。这是继《中国传统节日》(2010)一书出版之后,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为主体的课题组撰写的又一部力作。

  在以“非遗”视角梳理中国节日传统的基础上,著者以节日文化建构的实践为旨归,通过专家研讨、问卷调查等方式多角度审视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节日传统,提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充分彰显了他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当下文化价值的自觉与自信。全书分为总报告和分报告两大部分。总报告部分概述了这一课题的缘起和研究进程,并且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决策咨询意见“十一条”,致力于打造一条拥有强大亲和力和认同感的节日“文化链”。分报告部分进一步设置了十个论题,致力于厘清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景观的未来走向。明晰晓畅的阐述文字中,穿插了各式图表和一些附录,增强了著者观点的说服力。无论是从理论上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符号与仪式、新形式与新载体,还是从个案上调研国外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台湾传统节日,以及“洋节”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国春节在海外的影响,或者直接借鉴已有经验,或者科学分析调研数据,都指向了传承并建构当代新型节日文化的实践操作层面。

  传承节日,就是在传承文化。著者指出,凝结在中国传统节庆中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蕴含着值得珍视、值得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但是,传统节日的趋于商业化和空心化,导致了“节味儿”淡薄乃至过节“走形式”。这些历史悠久的节日正在消减艺术一样迷人的光晕,消减浓郁的民族情感寄托,消减宝贵的文化价值传承。这种消减的态势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吸引并培育青少年守望节日,可以说是能够长久守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必经之路。因此,著者特别关注青少年群体对于节日文化的传承。不仅专设了“青年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当代现状与对策报告”和“青少年节日文化认知和参与情况的调研及对策建议”两个分论题,而且在其他部分也非常重视这一社会群体的相关状况,并针对各个层面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为了提升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情感投入,以及通过传统节日夯实中华文化的人文内涵、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著者明确表示,要淡化节日的官方色彩,端正舆论宣传的导向,避免急功近利的“造节”行为,还节于民,以增强节日参与体验为途径,赋予传统节日的神圣感以现代内涵,改变人们对传统节日高期待与低评价的悖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节日“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

  无论是此前央视科教频道在2006年春节播出的七集纪录片《我们的节日》,还是中国政府从2010年开始正式推向海外的“欢乐春节”品牌活动,在如今这样一个国家公关时代,文化传播的国家行为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亟须大力弘扬的。更重要的是,应该努力让一次次袭来的中国文化旋风成为常伴人左右的习习微风。著者提到,传统节日及其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目前已经有180余项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也从2008年开始与春节一起纳入了国家法定假日体系。除了政策法规、新闻宣传和节庆活动的引导以外,社会各界也在携手搭建节日研究平台。著者在行文中特别指出这些努力,认为它们都为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拓着美好的前景。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找回传统节日,就是在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文化如水如空气,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们非常熟悉的空间里流淌、弥散。研究节日传统的传承与新变,源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敬畏。抱着敬畏之心在这条道路上走的人,多了久了,这条道路就会变得宽广而平坦。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光,也就会变得温暖而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梦”就不仅可以实现中国人的“富裕梦”,也可以实现中国人的“文化梦”。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