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用舞台剧创造一个诗歌阅读空间——音画诗剧《面朝大海》创作谈

时间:2013年11月2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屈 轶

音画诗剧《面朝大海》演出照 

  又是春天。潮湿的空气在忽明忽暗的天色中飘荡,只有春天才有这孩子般的脾气,快乐和不快乐都那么率真。总有一些人是上天给我们的礼物,带着春天婴孩儿般的心灵,度过短暂而非凡的一生,比如梵高、叶赛宁、普希金、肖邦、曹雪芹……比如——海子。这位中国当代诗坛最有影响的诗人,在他生命的第25个春天离开了我们,距今已经24年了。他的诗歌携带着属于青春激情的巨大力量,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他那首离世前三天完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不仅家喻户晓,而且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成为祖国花朵的必读文本。“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有情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在尘世得到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笔者相信,每一个读到它的孩子,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感到一种天然的温情与美好,因为这是一个诗人沾着抒情的血写下的爱的誓言。这份爱,不是就某一种情感而言,而是属于生命最初的真实和纯粹。在当下这个现实、功利的社会,试问分秒忙碌的我们,难道不需要让复杂的头脑和混沌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净化吗?答案是肯定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消费门票越来越昂贵的音乐会、话剧、艺术展览呢?

  音画诗剧《面朝大海》会引领观众走进诗人海子最美的情感世界并感悟其诗歌的创作理想。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题材,是因为海子的诗歌是“心灵的瑜伽”,它能在一瞬间温润人们的眼眶,令疲惫的精神得到放松。其次是希望通过舞台剧—— 一个可以相对自由地承载、融汇各类艺术语言的形式——来创造一个立体、多元化的诗歌阅读空间,从而带动一种对诗歌乃至文学的时尚消费模式。在这个阅读空间中,观众听到、看到、感受到的一切都源于海子的诗歌,却不止于海子的诗歌。作为这部剧的编剧、导演、作曲,我将诗歌的字节抽取成音节,将抽象的意境融化为形象,将海子的情感故事转化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属于生活本身的美好细节。这部剧是一个融汇诗歌、音乐、舞蹈、影像的跨界艺术创作,是笔者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向诗人海子致敬,同时,也寄托了更多女性所独有的对生活与情感的认知和思考。

  除上述多元化的艺术特色外,本剧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完全原创性。原创音乐、原创多媒体影像、原创舞美、原创编舞等等,相信这在当今以娱乐大众为目的的主流舞台剧界也是不多见的。这部剧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绽放和释然的过程,是一切的一切都终将归于美好的过程。如果说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观看该剧前两轮演出的观众的认可和肯定,那么三轮演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除了故事版本的翻新,原创歌曲的创作力度从之前的5首增加到了7首,同时配乐也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配器;现场的钢琴演奏、吉他弹唱也有所增加,以充分体现“音画诗剧”之“音”为首的现场魅力。如上所述,原创歌曲、配乐、现场演奏、演唱构成了这部剧的全部音乐创作。这种复合化的创作手法和展示方式是有意为之。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抽象的一种,因此,它所能容纳的空间是无限的,但要把这种虚的空间变为实的内容,就需要将不同的音乐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万变不离其宗——剧目的故事和主题本身。所以,我是用音乐总谱的写法在创作这部剧,舞台上任何一个声音都不是孤立的,它不一定非得是乐音,它可以是语言、是音效、是动人的歌曲、是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配乐、是情绪渲染的钢琴现场演奏等,但他们一定是横向上互为旋律,纵向上互为声部的,从而构成一种融合和碰撞的音响,体现出当代艺术的差异和精彩之美。

  和我其他的“新听觉”创作一样,这部剧的音乐统领着舞台上的其他艺术要素。虚实动静之间流动的多媒体,强调大环境感的舞美设计,层次分明的光影、模糊年代感的服装、弱化戏剧表演的表演方式、内心外化的当代舞肢体语言等,无一不在音乐节奏和情感的把控之下,同时展现了当代艺术时尚而前卫的风格。唯有如此,才使这部剧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歌剧、音乐剧、话剧等舞台剧形式,成就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画诗剧”。笔者想通过这种尝试,为音乐提供一种书写故事的可能性,为文学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当代读本;同时让诗歌这样一种传统的文学语言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逐渐蜕变成一种更高级的艺术消费品;更希望创作这部剧的行为本身,能够让越来越多如海子诗歌般温暖、温情的“心灵瑜伽”被创作者发现和提炼,从而让更多的人回归纯净的冥想世界。

作者为音画诗剧《面朝大海》导演/编剧/作曲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