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有关东北油画艺术邀请展的思考

时间:2013年10月1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理智与情感

——有关东北油画艺术邀请展的思考

□ 于 晨(沈阳书画院院长、沈阳油画学会主席)

  自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焕发出蓬勃生机。这其中东北地区的文艺创作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景象。

  2013年是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10周年。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节点上,为艺术地再现东北地区改革开放振兴发展的轨迹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展示东北地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进一步激发东北人民继续昂扬奋斗的豪迈激情,在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及中国油画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在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文联的具体指导下,沈阳书画院、沈阳油画学会精心策划组织了“黑土地之歌——东北油画艺术邀请展”大型美术创作活动,于9月30日至10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编 者

  我是东北人,从事油画创作工作。东北油画整体面貌是什么样子?虽然我很自信,东北油画在中国油画艺术整体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当真正触碰到它的时候,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如何阐述和有条理地分析、概括,需要理智与情感的高度统一。因为情感而有了意志,意志带来了理智,这样的转化不仅体现在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是对一种文化现象产生思考的基础。油画是一门深刻的艺术语言,表达作者个体的生命状态和思想形态,而一个地区的油画创作表现的则是地方生活情境、文化维度、人的精神面貌和这个地区的文化品格与厚度。

  东北平原、广阔的地平线、起伏喘息的黑土地、惊涛拍岸的渤海湾、静穆的白山黑水,彰显出雄壮浑厚的力量。当你面对它们的时候,陡然而生的美感超越了一切,似乎有着某种宗教仪式的意味,恍然找到了超越性的感性体验,更不要说白桦林中散落下的阳光斑点、河泡子里慢慢舒展的涟漪、草甸子中的虫鸣……那些气味、颜色、声音、质地、温度带来了细密、敏感、精微的心灵感应。艺术家作为植根于土地的个体,拥有着无限的意识,他们的精神超越现实,寻找更遥远的光辉夺目的艺术力量。情感线索是人,历史线索是社会发展的不同背景,艺术风格就是结果的呈现。

  从1949年至今,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影响东北油画的发展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1949年以前生长于东北地区的画家,其人数不多,但当时的画坛名流大都有留日学习的经历,如万今声、李寿如、王盛烈等。1948年沈阳解放以后,他们陆续加入鲁美,在鲁美教学的正规化、系统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鲁美的前身鲁艺是东北美术事业的摇篮,从鲁艺走出的学生遍布东北大地,这些星星之火为东北进行了艺术启蒙,构建了东北美术创作队伍。二是“文革”时期从全国各地下放或分配到东北的艺术家,也有从鲁美分配或下放到东北各地的艺术家和教师,他们带动影响了一批人。被影响的这批人集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艺术家身上,非常有代表性的有下放到黑龙江的鲁美老领导杨角、张晓菲,下放到长春的中央美院的袁运生、靳之林,以及来自上海的于国梁等。三是大批的流动人口,比如说“三线建设”、“上山下乡运动”,让成长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青年人来到东北,不同的生活情境带来的文化碰撞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东北,鲁美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是最大的。从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到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东北尤其是鲁美油画家群体势头强劲,全国艺术界所瞩目的作品《曹雪芹》(1984年 宋惠民)、《吉祥蒙古》(1989年 韦尔申)、《老师》(1984年 薛雁群)等,都很好地诠释了鲁艺的传统和精神,体现了艺术与生活、与人生不可分割的地位。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社会潮流,也带动了社会思想的多元与开放。各种艺术流派的传入、不同哲学观点的传播,为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带来冲击。这样的思潮最先影响到的是艺术家,早在80年代初期,东北就涌现出不少美术家自动结成的群体。这些艺术群体把艺术作为思想表达的手段和哲学观念的载体。可以说东北艺术家在当代艺术的实践中,也是起步最早、走得最远的。他们在不断解构已成定性的思维习惯,打破已有的顺序,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发展变化。进入到90年代,这里的艺术家的创作,更多地显示出对自主风格的探索。探索带来不同的风格,丰富了东北油画的面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阳地区的油画创作,其始于60年代,当年沈阳军区创作员柳青的作品《三千里江山》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由此,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一直成为东北油画创作的重要方面。此外,在本次邀请展中还邀请了内蒙古以东地区的画家参与。这一地区与东北三省交界,在历史上也曾有不同的地域划分,令内蒙古东部与东北或分或合,这也使得这一地区和东北在地缘上、文化认知上、风俗习惯和民族成分上,以及人的性格气质都有着密切的相通之处。

  东北被称为新中国的长子,它丰厚的自然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力量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的贡献不可估量,豪迈、朴实、率真的东北人也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力量。在祖国发展的各个时期,东北人不计个人得失的担当、隐忍体现出他们的家国意识和气度,东北的文化艺术在这样一个相对丰厚的经济基础和人文面貌上所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地域性的人文性格是形成其艺术风格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东北油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地域的文化特点,那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历史传统等综合因素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基础。

  鲁迅在评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中提到东北人“生的坚强,死的挣扎”,坚强与挣扎是一种激烈的行为表现,但也很准确地道出了东北人的特点。艺术属于人文范畴,地域所形成的特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冲突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风格与素质,在艺术上都会自然地流露和反映出来,油画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无疑也身在其中。东北油画最终承载的是东北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精神品格。也许是东北人历史上的遭遇,留下的心里印迹,使东北成长的艺术家更具有担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一些东北籍画家的作品往往更能显示出中华民族精神。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使这样的作品极具艺术的感染力,最大化地发挥了艺术的社会功能。不管是长期生活在东北的画家,还是曾在东北生活、学习过的画家,东北这块土地带给了他们曾有的生命体验,沉淀于他们的生活模式和思想基础之中。中国油画界的翘楚詹建俊(1931年生于沈阳)的代表作品《狼牙山五壮士》,传递出来的中华民族不屈的尊严,产生了对中国人内心的触动,其艺术有着穿越时代的力量。还有名冠当代的刘小东(1965年生于锦州),其作品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批判反思的精神无不是东北的血统、生活烙印和思想基础铸就的。

  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作为东北地区油画的优势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鲁艺的传统:艺术为人民服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尚美好的精神食粮。这种精神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传统和精神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得以更好的诠释,并经过60年的艺术实践和社会效应而得到认可。生活中的真实转化成艺术上的真实,将自己放入到社会生活的大格局中,沿着自己的认识,以独有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实践创作初衷,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但是真正的艺术其产生本身就是严肃与艰辛的过程,也正因如此,它带给画家们的尊严和价值才成为艺术家乐此不疲的魅力源泉。优秀的作品都具有这样的历史担当。艺术作为人类所特有的表达方式,传达着对真善美的推崇和对假恶丑鞭笞的价值观,而现实主义即是最为明确的表现方法。

  30年以前,也就是1983年,辽宁紫罗兰油画研究会发起的辽宁小幅油画展在北京展出。这是第一次将东北艺术通过区域性的整体艺术面貌呈现。30年后,我们又组织“黑土地之歌——东北油画艺术邀请展”,从规模、从区域、从组织方式和作者参与面及艺术风格、艺术形式的全面和丰富上来看,都是空前的。本着经典与探索的学术定位,展览梳理了30年来东北油画的发展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地区文化艺术30年来发展的状态,也是全国的文化艺术30年发展经历的缩影,这使得30年的历程分外清晰明了,同时也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依据。

曹雪芹 1984年 宋惠民

美食广场 2010年 广廷渤

在北方 2013年 吴云华

艺术脱离不开时代的发展

□ 靳尚谊(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大都美术馆馆长)

  沈阳油画界有着非常扎实的传统和光辉的历史,第七届全国美展沈阳参展的油画作品获得奖牌总数第一,所以说东北地区的油画创作很不简单,它有着光辉的传统和扎实的基础。通过这个展览应该把这10年来东北油画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学术探索上取得的进展反映出来,这是选人、选作品时的一个总体原则。现在举办展览跟以前不大一样了,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事情,这跟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展览具有时代精神,并办出了地域特点。

提升艺术水准 彰显地域画风

□ 詹建俊(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在北京举办展览,可以展示这个地区当下的艺术水准,让全国都了解其美术发展的现状。东北地区是很有特色的一个地区,东北的油画一直以来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中国油画界一个很重要的地区。这次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共同做了一次晋京的展览。我对这次展览寄予很大希望,展览应该能够搞得有声有色,取得相当大的影响,从而彰显东北油画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 宋惠民(鲁迅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广袤的黑土地孕育了东北文化,而这独具特色的东北文化又从一个地域角度折射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多元。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文化艺术环境也变得复杂。东北目前的油画创作态势良好。在未来的油画创作中如何关注现实生活、强化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等,成为我们面临的课题。文化的情怀,社会的担当,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艺术家必须要面对的责任。

探求与拓进的东北油画

□ 张祖英(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大都美术馆副馆长)

  在与东北油画家多年接触和了解中,我深知东北地区有一支在油画界非常强劲的力量,他们的创作活力、水平及在全国的影响令业内敬佩。此次展览的参展作品质量是关键,总体上要求应在经典性和探索性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希望此次东北油画展可以发挥出探索的勇气,藉此带起一种风气,提倡创造性思考,展现艺术家的心灵世界,为促进中国油画发展作出贡献。

东北油画的“沃土厚彩”

□ 尚 辉(中国美协理事、《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相对于20世纪较早引进油画的长江三角地区而言,东北油画的兴起较为迟缓,最早接受的油画启蒙主要来自于俄罗斯与日本。像东北人普遍给人以高大而壮实的印象一样,东北油画的画面造型总是坚实厚重的。此次东北油画艺术邀请展是对新世纪以来东北油画整体发展状态的一次学术审视,它为当代中国油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油画这个舶来品在东北的审美显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嫁接与本土分蘖的独特视角。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