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千百年来的观演生态
天津的广东会馆戏台
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
四川自贡西秦会馆
国家大剧院藏戏台模型展演绎舞榭歌台
日前,国家大剧院推出了“小中见大话戏台——国家大剧院藏戏台模型展”。展览以戏台的发展演变和神庙戏台、会馆戏台、宗祠戏台、宫廷戏台、私家戏台、戏园和市井戏台6类戏台模型为主要内容,配合展厅演出,将一个立体、活态的中国古代戏台概貌多维度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此次展览中展出的32件展品,均为国家大剧院的院藏品,其中18件戏台模型是历经3年,从上百座古戏台中遴选、订制的,涉及北京、天津、山西、江苏、四川、云南等13个地区,其他辅助展品包括贵州傩戏面具、敦煌壁画复原作品、东汉陶戏楼(复制品)、油画等,时间跨度从原始社会到明清。
古戏台是我国一类独特的建筑形式,系指清末民初以前修建的以戏曲表演为主要功能的有顶盖建筑,也是目前可以见到的地面上为数最多的有形实体剧场建筑。古戏台首先是一座建筑,与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演变、风格特点密不可分;同时也是戏曲演出的场所,是戏曲表演的载体,与我国的习俗生态、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国家大剧院有着相通的属性,是我国戏曲文物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戏曲文化的载体,也是我国古代戏曲演出活动的生动写照……国家大剧院对于戏台模型及与其相关的其他器物的收藏和展览,正是在这一思路和理念下进行的。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次展览的策划上使用了纵、横两轴来搭建展示平面和展览的主线。纵轴即史脉,是古戏台文化底蕴的阐述。从古戏台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其概念随着原始歌舞一同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此后,它的演变也始终与戏曲的发展基本呈现出同步化的特征。金元时期是中国戏曲史上非常重要的时代,杂剧成熟并逐渐兴盛起来,最终取代百戏歌舞成为演出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与之相应,古戏台的发展也历经露台、舞亭等步入成熟期。如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戏台坐北朝南,建在高1米多的砖砌台基上,面宽7.45米,进深7.55米,平面近似方形,单檐歇山顶。台身四角立柱,梁架结构独特;藻井精巧,具有拢音功能;周身三面开敞,仅后檐与两山后部砌墙,山墙约为山面总长的三分之一,显示出元代戏台已有前后场之分,并形成了三面观形制。这是由杂剧的演出特点决定的,此种改革奠定了中国戏台的基本样式。
明清时期,戏曲是被人们广泛喜爱的娱乐形式。明清以降,戏台建筑的结构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仍旧没有彻底脱离金元时确定下来的基本样式。此时,戏台在设计、建造时,不仅对于采光、排水、音效的特殊要求都有所关照,且十分重视装饰性,屋顶、斗拱、藻井、天花、立柱等,无不壮丽多彩,可谓绚丽缤纷、鬼斧神工,这也更加使得它们成为珍贵的物质文化遗存。如四川自贡西秦会馆,为三层重檐歇山顶,石木结构,屋檐呈飞翼状,高高翘起。戏台第一层为舞台,上覆两层,顶部呈六角宝塔形,顶端为葫芦状装饰。台沿和额枋上有木雕彩绘装饰,结构精巧,金碧辉煌。
展览的横轴即是国家大剧院收藏的各类戏台模型,呈现出古戏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古代的戏台按照其建筑场地、社会功能、观众层次等因素的不同,可进行多种划分,特色鲜明,蔚为大观。其中,神庙戏台是我国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的戏台。我国戏曲起源于原始宗教巫觋歌舞悦神的行为,至今在一些地区唱戏酬神的风俗仍旧延续着。这些戏台上举行的“祭祀性的戏剧演出活动自始至终贯穿了中国戏曲史”,这是我国戏曲的生命形态区别于世界上其他表演艺术的重要方面,如山西太原晋祠水镜台。另外,可以看作是神庙戏台的模仿和演变的宗祠戏台,其表演区、后场、看楼等设施与神庙戏台没有大的差别,只是祭祀和供奉的不是神灵而是祖宗牌位,因联系着宗族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地位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
人们较为熟悉的会馆戏台集中修建于清代,起初是为祭祀、酬神所建,后来逐步发展为逢年过节、会馆节庆或举办重要仪式的庆典所在。会馆戏台往往依托于会馆存在和发展,由同籍或同业(多为商业)的人建立于京城、省城或大商埠,因而带有浓郁的地域或行业风格和特色。如天津的广东会馆戏台,就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建成之后,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王瑶卿均在此演出,1912年孙中山先生还曾在此发表革命演说。
明清两朝由于帝王对戏曲的浓厚兴趣,宫廷演剧达到鼎盛。而宫廷戏台源自于宫廷演剧,目前所能见到的宫廷戏台多为清宫遗存。清宫戏台根据形制和规模,又可分为室内小戏台、中型戏台和院落式三层大戏楼。如北京故宫畅音阁大戏楼、北京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等。宫廷戏台的建设云集了当时的能工巧匠,继承了历代戏台建筑的先进经验,彰显富丽堂皇、华丽精致的皇家气派。而与之相对应的私家戏台的建设则与我国的堂会演剧密不可分。这些戏台依主人的兴趣和爱好而建,格局多样,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选建地点有的在门厅室内或庭院府第之中,有的与园囿池地连成一体,有的则置于船舫之中。如北京恭王府室内戏台、江苏扬州何园寄啸山庄戏台等。
此外,还有为满足民间演剧和观演需求而产生的戏园和市井戏台,它们是戏曲生态和戏曲传播的原始承载者。市井戏台对于场地处理的随意性使其呈现出多种形制,有的搭建在村落中空旷的广场上,有的坐落于江边水畔,如浙江绍兴鉴湖戏台。鲁迅先生曾在《社戏》中描述了在船上观戏的情景,大概指的就是在水边戏台上演戏。我国现存的市井戏台中有不少仍旧在使用,每逢演剧,势必引观者纷至沓来,以致“填港塞路”,热闹非凡,这也成为在中国城乡随处可见的人文景观。
通过戏台史脉与类型的纵、横轴搭建,古戏台的基本样貌已初具形态。既然是演剧场所,必然脱离不了演出,展、演结合也是国家大剧院展览的一贯思路。在展厅内,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员为观众现场演出了《牡丹亭·惊梦》《孽海记·思凡》《孽海记·下山》《夜奔》等经典昆曲名段,文武俱全,趣味十足。这种不同于剧场的演出,对演员和观众都是新的尝试:远离了炫目的舞台灯光和现代化的扩音设备,更加考验演员的演技和唱功;与舞台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观众不仅欣赏到了美,更懂得了美是怎样产生的,使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更加自由与灵活,这也是新式剧场所不具备的条件。在“小中见大话戏台——国家大剧院藏戏台模型展”中,在古戏台模型的簇拥下,还原了千百年来国人演剧、观剧的原生态样貌,使古戏台及其代表的剧场文化,更加立体、生动和意蕴十足。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