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片之“罪”何来?
全国排片统计图(统计截至8月13日16点31分) 图片来源:52xunlei.com
全国排片统计图(统计截至8月16日10点31分) 图片来源:52xunlei.com
核心阅读
今年夏季,郭敬明编导的《小时代》系列影片上映,在全国影院排映场次一直位居前列,遂将同档期上映影片间的排片矛盾推到风口浪尖。然而,在市场化运作的电影院线中,并非某个发行公司的集中发力就可实现大面积排映。影院选择重点推荐的影片,一般会是巨额投资、强势宣传、卖点突出的影片,这其中“粉丝电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的“市场炸弹”。如果影院所选择的不是主流观众最想看的,观众会那么容易“被选择”吗?事实上,影院会根据实时上座率调查,随时调整电影的排映场次。所以,在“排片之争”背后所隐藏的是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市场的较量、观众的较量。电影业界,与其互相指责,不如正视问题、练好内功、找准位置,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
排片,本是影院根据自身的盈利目的安排影片放映的时间和场次。近几年,随着中国电影与市场的深入接轨,影院越来越讲究排片的科学性,而且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然而,制片方、发行方与影院之间的矛盾却有如海底的暗涌,不断激化。今年夏季,郭敬明编导的《小时代》系列影片的上映,将排片矛盾推到风口浪尖。《小时代》系列成为众人指责排片的靶子,“身中数箭”。然而,所有的“箭”都是有的放矢,确有合理之处吗?
质疑一:
《小时代》有一片垄断之嫌
“小四”是读者给郭敬明的爱称,这位“80后”青年作家,从成名作《幻城》诞生以来,就一直颇受争议。在他加入中国作协、成为长江出版集团北京中心副总编辑、成立自己的文化公司之后,各方议论总会持续好长一阵子。这次自编自导的电影《小时代》虽然给他带来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新片“最佳新人导演”奖的荣誉,却在电影市场上成为“炮火最为猛烈的中心地带”,这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在《小时代》之前,某一部影片的“高排片率”、“提档”并不奇怪。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曾创造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票房神话,“一片独大”是响应全国影迷的需求;“黑马”中小成本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也曾提档,却未招致骂声;就今年席卷影市的青春题材影片——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而言,影片的首日排片率为35%,但是具体到一家影院,如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排片率以超过50%的压倒性优势,来满足青少年的观影需求,最后影片也是在好评声中划下圆满的句号。为何单单《小时代》被冠以“一片垄断”的恶名?是《小时代》的过错所致,还是因为贴着“郭敬明”的标签,抑或是“商战”的必然?
和《小时代1》首映日当天45.1%的排片率相比,《小时代2》的排片率已经萎缩了许多。8月8日,《小时代2》提档上映,正遇《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目前,《小时代2》保有全国影院20%左右的放映空间,累计票房2.48亿元。《宫锁沉香》凭借万达院线的力挺,全国排映率也基本保持,首日票房为2340万元。而《一夜惊喜》凭借二、三线城市的票仓,全国排映盖过了《环太平洋》,累计票房1.1亿元。
《小时代2》一片为何能独大?首先,影片并没有行政保护,高排片率完全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发行方乐视影业仅是一家民营公司,何以有能量“一手遮天”,让全国院线给《小时代》“面子”?其次,分析下圈内人士爆出的“高排片给影院返点”这一内幕——“影院排片达到40%给影院一个点,45%给影院两个点”,根据52xunlei网的全国电影实时排片统计数据,《小时代2》从上映之日起全国排片份额就未超过40%,返点之说也就成为虚无。给《小时代2》高排片率,难道全国影院的经理都错了么?
质疑二:
影院重商轻艺
让观众“被选择”
《小时代》系列如此被影院眷顾,也让影院再次受到“重商轻艺”的指责。从影院的立场讲,注重盈利无可厚非。每一家影院在运营过程中都需要支付高额的人力、物力成本。尤其是在目前新一轮的院线整合拉开帷幕之际,各院线或影院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颇为重要。影院选择《小时代》《环太平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预期上座率会很高的影片,以充足的场次满足最广泛的受众需求,自然是保障自身利益的有效举措。在商业利润能够有所保证的基础上,再开启一扇艺术电影的窗口,才是真正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以《小时代》为例,影院经理对该片市场潜力的判定,也不是突如其来,毫无根据。一般来说,影院选择重点推荐的影片,会是巨额投资、强势宣传、卖点突出的影片,这其中“粉丝电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炸弹”。据媒体报道,6月初,在浙江横店进行的全国主流院线领导审片会上,《小时代》发行方煞费苦心,将郭敬明本人的魅力作为影片推荐的重点,包括郭敬明个人微博粉丝数、单条微博转发量以及原著发行量等。可以说,《小时代》是一部典型的“粉丝电影”,它的火爆与李宇春、韩庚主演的电影受大范围的粉丝追捧如出一辙。粉丝、读者,正是最可能为电影买单的潜在观众。郭敬明的粉丝、读者主要是青少年,在暑期档主推《小时代》也就成为共识。另外,《小时代》的监制柴智屏曾经打造出风靡东南亚的“F4”与偶像电视剧《流星花园》,其品牌影响力也为《小时代》“添了一把旺火”。
如果影院所选择的不是主流观众最想看的,观众又会如何呢?虽然不少观众看电影是临时意愿,但在资讯获取如此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时代,观众也多会选择自己想看的电影放映之时前往影院。要按照年龄段、职业等统计不同类型的观众数量,需要大数据的支持。影院也只能通过各种可以获取的数据去判断某部影片的市场潜力,如预告片的网络播放次数、网民反馈、发行方的营销攻势、主创人员的知名度等等。在影片上映之后,再根据观众上座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排片场次。之前的进口片《疯狂原始人》就从一开始的“冷门”变成影院的“热门”,那是观众选择的结果。而今年爱情片扎堆的“七夕档”,结果并不如预期。七夕当天全国观影人次400万,票房1.4亿元。“七夕档”这个被业内炒得很热的档期,从全国票房8月10日1.02亿元、8月11日8600万元、8月12日5600万元的情况来看,单日票房逐步下滑。虽然七夕节单日成功破亿,但与今年“五一”档期3天4.45亿元的票房相比较,“七夕档”4天不足4亿元的票房尚有差距。
电影从来就是“爆米花经济”。团购、半价促销等方式,给影院带来庞大的观众流量,但实际上,影院从电影票价中获取的“薄利”可能远不如从爆米花、饮料等附加商品中获取的“暴利”。既是如此,电影院又怎会将大量的场次给上座率极低的电影呢?那样,观众又何尝不是“被选择”?在“排片之争”的背后所隐藏的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的矛盾,事实上还是一个市场的较量、观众的较量。电影业界,与其互相指责,不如正视问题、练好内功、找准位置,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