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的纯文学阵地?
从“豆瓣阅读”看网络文学的分层
“豆瓣阅读”给纯文学作者与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而开放的平台,至于在这个平台上怎么平衡文学创作与读者接受认可乃至盈利的问题,“豆瓣阅读”仍然面临着考验。
在这个文学网络化大行其道的时代,纯文学的路在何方?这是许多文学创作者与爱好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而近年来豆瓣网子版块“豆瓣阅读”的出现与发展或许给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个新的文学场
成立于2005年的豆瓣网以精英品位为其主要定位,用户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白领及文艺界人士,汇集了一批具有创作能力的作者、译者,以及具有文学阅读需求和习惯的读者群,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催生了豆瓣作为纯文学创作与接收中间人功能的版块“豆瓣阅读”的出现。
从2011年“豆瓣阅读计划”投稿系统上线,到如今成为超过6000万用户的阅读选择,并成为豆瓣网核心版块之一,“豆瓣阅读”的发展不可以不说是迅猛。目前,“豆瓣阅读”上架图书及个人作品均为1000部左右,涵盖了翻译、文学、文化、游记、摄影、美食、经济管理及外语原版等诸多类型,适应Web、iPad、Kindle等多种移动阅读终端。
对于纯文学作者来说,“豆瓣阅读”无疑是一个新的场域:“豆瓣阅读”将“质量”称为“对作品的唯一要求”,对于作家的背景、作品的形式、长短均无具体的要求,成为豆瓣的认证作者即可向“豆瓣阅读”投稿,亦即有机会向超过6000万豆瓣用户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这样开放的投稿系统无疑给新生的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个相对低的入场门槛;而对于已经在文学界有一定名气的作家来说,以豆瓣网为平台,面向一批较有文化品位的读者群体发布自己的作品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除了给个体作者提供一个平台之外,“豆瓣阅读”亦逐渐成为出版社与期刊杂志将旗下作品电子化的场所,目前,在“豆瓣阅读”的“合作方”主页上,已有超过60家出版社、期刊杂志、读书联盟等出版发行的作品,其中不乏译林、上海译文、人民文学等老牌出版社以及《世界文学》《科幻世界》《人物》等著名期刊杂志,还有如中信、博集天卷等新兴的畅销书出版集团,这些已出版的书目涵盖各个方面,定价多为6至20元不等,适合在各类主流电子阅读终端上观看。
网络文学中的精英定位
“豆瓣阅读”对于“纯文学”的筛选和推广机制与大多数主流文学期刊不谋而合,但“豆瓣阅读”作为一个网络平台,在这个电子化的时代,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学期刊在受众接收与阅读灵活性上的短板。“豆瓣阅读”以豆瓣网为依托,相比于要靠订阅、书报亭贩售的文学期刊来说,具有更直接的推广和销售渠道,同时,在多种阅读终端的适应性版本对习惯了在碎片时间里用移动设备阅读的读者来说就更为方便快捷。
此外,“豆瓣阅读”最大的特色在于减少所谓“圈子”的存在感,在“自媒体”时代之后,网络的平台使得此前只有专业人士有权涉足的领域向局外人开放,相比于传统文学期刊需要经过学院派评价体系严格的检测,新生代作者在“豆瓣阅读”的入场就显得更为简单方便。
文学的开放化和创作的门槛降低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与如今层出不穷的文学创作网站如晋江、17K等小说网站相比,“豆瓣阅读”又以其“精英”的定位倾向与之区分。“豆瓣阅读”发表作品多以文史哲类、随笔类及纯文学小说类为其主打,这与大多数网文网站主要以两性关系、玄幻或政治等内容为主体的风格甚为不同。
为维持这样的风格定位,“豆瓣阅读”没有采取大多数文学网站“零门槛”(入驻即可发表)的方式,而仍保留了作者认证与人工审稿的环节。所谓作者认证,即“豆瓣阅读”的投稿作者必须之前在任意期刊发表过两篇以上作品;而人工审稿,则是由豆瓣员工在众多稿件中选择可以发表甚至收费的作品。这样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对于作品的导向。
在网站的盈利模式上,“豆瓣阅读”采取了免费与收费相结合,理论上收费作品以1.99元起,可根据长度、内容及作者意见分级定价,豆瓣网与作者三七分账。在其他盈利性的网络文学网站,以晋江为例,收费作品多采用入V付费的模式,按千字若干分收费,与这样的模式相适应的是文章字数的问题,为了尽可能扩大受益,就需要作者不断更新,在晋江发布的完整作品基本都在10万字以上,而对于较多中短篇作品来说,显然不能适用于这一模式。并且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购买这样一部长文并不是十分便宜的,这也因此使得“盗文”现象成为这类网站很严重的问题,至于“豆瓣阅读”之后会不会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很难猜测。
“豆瓣阅读”与其他网文网站的差异,究其根本在于受众群体的差异,应该说,这两种模式都是适用于其各自所针对的读者群体的,并无优劣之分。
理想道路与现实
从目前情况看,“豆瓣阅读”仍处在上升发展的阶段,和任何事物一样,在发展的时候,看起来总是好的,但这样的上升空间还有多大,在之后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我们亦不得而知。
“豆瓣阅读”是不是真的可以作为“纯文学”的新阵地?这其中首先有两个问题:其一是,豆瓣网作为一个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其大众化,而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会不会导致其阅读群整体水平的降低?而这又是否会影响其受众需求?其二是,对于大多数进驻豆瓣的新兴纯文学创作者而言,他们仍然必须从免费作品起步,而即使作品可以发售,1.99元的较低定价就必须要求相当大的销售量才能产生相对可观的经济收入,那么对于一般的文学作者而言,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购买者,这样的进账是否能支持其将写作作为一种职业,也还很难说。“豆瓣阅读”给纯文学作者与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而开放的平台,至于在这个平台上怎么平衡文学创作与读者接受认可乃至盈利的问题,“豆瓣阅读”也仍然面临着。
在对“豆瓣阅读”工作人员范筒的采访最后,我问到对于“豆瓣阅读”之后的展望与期待,他简单地说:“展望什么的谈不上,一步一步做嘛,想太多没什么用。”或许这也正是“豆瓣阅读”现在的状态,作为一个特别的、新的模式,一切都还尚在探索之中。
(编辑:苏锐)
· | 网络空间不是“独立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