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海底捞月》探索全国巡演路 “双零”模式陷困境

时间:2013年07月05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苏 晓

  武汉方言剧《海底捞月》自去年12月推出以来,好评如潮,票房也是节节攀升。今年5月,演出方武汉市演出公司携此剧走出湖北,到江浙沪一带巡演,这也是该演出公司尝试探索“双零”模式(“零场租、零演出费用”模式)迈出的第一步。不过,首轮巡演下来,“双零”模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首试“双零”模式

  “双零”模式是新近提出的一种演出合作模式,即演出方到外地演出不收演出费,外地剧院免去场租并承担项目宣传和食宿,最后按双方投入的比例分割最终的票房收入,实现风险共担、利润共享。

  谈及为什么会试水“双零”模式,武汉市演出公司总经理王斌表示,实行这种模式的初衷在于根除演出行业的顽疾。“如今演出市场‘三高’(高演出费、高场租费和高票价)现象严重,很多院团面临好剧难以‘走出去’的困局,这些现象都不利于演出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这个时候,市场需要创新演出模式,推出‘双零’模式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如果演出剧团能够降下身份实行零演出费,而剧院也能够放下高昂的剧院场租,双方进行票房分成共负盈亏,那么未来中国剧团生产出来的剧目将会跟市场密切结合,就可以演活;同时剧院也可以避免资源闲置。”王斌说。

  这一模式的推出受到很多业内人士的肯定,有专家表示,剧团与剧院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当前演出市场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双零”模式有希望缓解这一矛盾。不过有希望,也有难度。据了解,早在去年4月中三角演艺联盟成立之时,联盟成员就曾决定在内部以“零场租、零演出费”的股份制模式运行,相关政府部门对三省(湖北、湖南、江西)内所有采取这种模式的剧团给予补贴。在试行阶段,由于当时三省剧团推出的剧目并不具有市场影响力,因此这种模式没有收到轰动性的效果。而实施这种模式的演出商和剧团也是依靠政府补贴才避免亏损。

  正鉴于此,武汉市演出公司此次选择了极具市场影响力的《海底捞月》试水“双零”模式,从去年12月推出至今,《海底捞月》演出90多场,票房收入达到1500余万元。另外,为了能引起外地观众的共鸣,弥补地域文化差异,《海底捞月》在首试之前还对剧目进行了一些改进。据王斌介绍,为了能够成功进入江浙地区,剧组特意将剧中的武汉方言改成了普通话,还根据绍兴、上海的方言创作了方言包袱,比如将武汉方言“苕货”改成上海话“小赤佬”等。因此,王斌对《海底捞月》很有信心,他相信,经过一番调整的《海底捞月》采用“双零”模式走向全国应该不是问题。

  新模式陷“囚徒”困境

  在“双零”模式下,已经在省内赚得盆满钵满的武汉市演出公司开始前往全国各地巡演。从今年5月开始,《海底捞月》已经在上海、宁波、南京、郑州、深圳等地巡回演出20多场。精彩的剧目加之最低80元,最高280元的低票价,所到之处收获了良好的口碑。7月,该剧还将到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江西等地巡演。

  不过,如此密集的演出场次,并没有带来好票房。虽然在各地巡演时好评依旧,但从上座率来看,与武汉本土演出时爆满的场面相去甚远。据了解,上海、绍兴两场巡演,武汉市演出公司不赚反赔。据该剧导演陆鸣介绍:“目前,我们演出了20多场,却没有收到钱。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剧目不好,我们发现问题出在异地宣传上。”陆鸣表示,对方剧院不用出演出费,他们的成本降低了,压力也小了。剧院是自己的,不用掏钱就可以入股。这样一来,他们觉得收获多少票房都是好的,便不愿意在额外掏宣传费。“对于我们这样的外地院团,如果没有给力的宣传,很难吸引当地观众走进剧院。所以在票房不多的情况下分成,我们能保住巡演吃住行的费用就很难得了。”

  这种情境下,缺乏互信、从利己方向出发的双方,无疑使“双零”模式的双方都陷入了“囚徒”困境。对此,武汉市演出公司表示,还没有想到合适的方式解决,不过他们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局面,希望在首轮好口碑的基础上,第二轮巡演时能吸引异地的剧院投放广告。王斌坦言,这种模式的推广需要双方之间有足够的信任基础:“新思路、新模式的变革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和代价,但我们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