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现实而非“二手现实”
现实主义题材的中小成本作品如今已经势不可挡,不仅连连推高电影市场票房,在上海电影节上也贯穿了“传媒大奖”单元,成为电影人口中的“热门词汇”,不过,同在现实主义题材的屋檐下,导演们的诉求却大不一样,这其中,更值得鼓励的,应该是敢于直面和反思社会问题的作品,而不只是如同华美的镜子一样,折射着这个年代的“物质狂”面孔。
现实生活在以往的国产电影作品中属于稀缺题材,观众和影片感觉不到彼此的呼吸,如今,现实题材却创意涌动,惆怅如《致青春》、励志如《中国合伙人》、喜感如《泰囧》、浪漫如《北京遇上西雅图》,多元化的类型让人们尽可以在影院中各取所需。本届上海电影节的传媒大奖单元也是力推现实主义题材,《小时代》、《青春派》、《胡巧英告状》、《我的影子在奔跑》等作品都赢得了相应的尊重与赞誉,彰显了自身价值。
不过,同样是现实主义题材,其中的境界层次也非常不同,最明显的例子就出现在传媒大奖“最佳影片”的颁奖结果上——《青春派》与《小时代》一同获奖,成为了“双黄蛋”。但是,民间的天平上,却有很多人认为前者的内涵比《小时代》更为丰厚,因为《青春派》不是在“贩卖青春”,它没有《小时代》中华丽到晃眼的物质光泽,而是让男主角成为了万千普通高考生的化身,他身上的叛逆和对爱情的冲动,是高中生们都有的特点,由此,这个真实镜像中的成长故事所刻画的伤与痛、爱与恨,对于观众的心灵有一种更直接的冲击。
《小时代》和《青春派》的“平起平坐”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人们在现实主义题材中寻找的,恰恰是“现实”二字,而不是经过导演的虚幻风格打磨后的“二手现实”。诚然,现实如万花筒,有无数种美的图案,美轮美奂并非错误,但是,仅仅在作品中放大那一层美色是不够的,那只是一层浅显漂浮的“油花”,下面其实有更值得深挖的生活之流。
然而,试图轰开现实虚幻之相的电影还是不够多,由此,在传媒大奖上,电影《胡巧英告状》倒是应该值得注意,因为这类直面社会敏感问题的电影是目前现实题材中的“稀罕物”,这部影片把地沟油的黑幕搬上了银幕,直指食品安全问题,替普通百姓发问,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做现实的镜子,更在做锤子,砸碎了镜子,才能看它后面是什么。但是,正如该片制片人王巍所说,这类影片“命运多舛”,更需要创作团队的坚守,需要人们的关注与支持,也更需要“聪明”地化解愤怒——导演要通过有趣的剧情把各种事件的真实逻辑串接起来展现给观众,让人们进一步地认识和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这是一种更为尖利、更为艰辛的表达过程,但是,它也超越了娱乐狭窄的限定,更见情怀。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