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殷墟文物精品展回望“大邑商”

时间:2013年05月15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云 菲

“后母辛”青铜方鼎

“妇好”青铜觥

  3300多年前,商王朝危机四伏,命悬一线。为了延续社稷、拯救黎民,第二十位商王盘庚率领臣民从黄河南岸迁至洹水之滨,在新邑建都安邦。此后,数代商王彰善伐罪、施德于民,内安社稷、外抚四方,终于化险为夷,并迎来晚商盛世。《诗经·商颂》记载:“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被洹水萦绕的殷墟王城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一时号称“大邑商”。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共同推出了“商邑翼翼 四方之极——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展览,200余件文物令那座无比瑰丽的文化宝藏再现在世人面前。

  本次展览将展出至2014年4月8日以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出土文物为主,集1950年以来殷墟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精品,分为6个单元,从等级制度、礼乐文明、信仰空间、甲骨文字、戎马生涯、贵族生活等方面对晚商贵族文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展示。尤其妇好墓、子渔墓、亚长墓等高级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骨器等文物,制作精美,内涵丰富,既是高度发达的商文明的物证,也呈现了晚商盛世的缩影。姑且不说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妇好墓出土的体量较大、代表着王室贵族的社会等级并象征王权的“后母辛”青铜方鼎,就是一件小小的盛酒器——“妇好”青铜觥,设计得也极为巧妙,器盖扣合后,从整体看,前端如蹲踞状的虎,后端如站立状的鸱鸮。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曾经繁华的“大邑商”早已沦为废墟,引人入胜的殷商事迹仅在典籍文献中留下只言片语。小屯甲骨问世之后,寰宇震动,殷商王都的历史细节从此重见天日。随着考古工作的陆续展开,殷代王都的建筑格局日益清晰,越来越多的基址和墓地得以揭露。气势恢宏的宫殿建筑群和王陵大墓令人叹为观止,规模宏大的铸铜、制玉、制骨等手工作坊布局得当、分工精细,不同级别的房址和墓葬显示出王都之内的世态万象,种类繁多、造型精美的出土文物尽显商贵族生活的奢华与精致,令人目不暇接。

  据悉,在妇好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大约50件青铜礼器表面粘附有纺织品残片,有的为单层,有的为多层,其中有麻织物、丝织物等,证明这些青铜礼器在下葬时都是用纺织物精心包裹好的。但让很多观众感到吃惊的是,在“后母辛”青铜方鼎旁展出的一组仿青铜陶礼器,则与此种“奢侈”恰恰相反。专家介绍说,商代晚期,人们的鬼神信仰有所动摇,甚至出现了“武乙射天”等慢待鬼神的现象,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一些贵族开始制作较为粗糙的青铜器、铅器、锡器,甚至用仿青铜陶礼器作为死者的随葬品,其形制与青铜礼器基本相同,组合方式也大多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相吻合。展柜中的这些仿青铜陶礼器均为泥质陶,质地松脆,根据墓葬形制、出土随葬品及殉人情况判断,该墓主人应该是当时的一位小贵族。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