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影对编剧提出了新要求
美国不仅把产品卖到全世界,更把电影的标准卖给了全世界。
中国电影未来要在好莱坞的市场夹缝中生存,所能依靠的只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优秀电影剧本数量严重不足,已成为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有序、有效转变的短板和瓶颈。当下中国电影不缺资金、不缺投资,也不缺大导演、不缺大明星,而是缺优秀电影剧本,尤其是人文内涵较丰富、电影化程度也较高的电影剧本。电影创作和生产表面看似“繁荣”,背后却是“原创性的丧失,复制性的膨胀”。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好莱坞电影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整个世界电影发展的大趋势,为中国电影在剧作层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出些许建议。
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最近三年,我们组织了一个小组,几乎看遍了所有在美国主流院线上映的美国电影,有两个主要的感受:首先,美国电影工业正在借助于高科技、借助于美国在高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和优势重新定义电影——它不仅把产品卖到全世界,更把电影的标准卖给了全世界。从电影工业层面而言,美国电影的高科技使得电影生产的门槛越来越高,第三世界国家几乎不存在生产现代电影的条件。其次,随着美国电影观众越来越低龄化,主流观众群体降低至14岁至18岁之间,美国电影正在呈现出游戏化的状态,主要依靠视听奇观吸引观众,因此《变形金刚》这样的影片才能风靡全世界。
中国现在的电影工业基础还不足以支撑我们制作更多的高端电影,去直接与好莱坞电影对抗。因而在市场层面的意义上,我们无法与好莱坞进行对抗。面对美国大片的强势进攻,我们应该在核心竞争力上狠下工夫,从原创文学吸取营养来滋补电影本身的缺陷,才是当务之急。美国电影越来越游戏化,他们所放弃和忽视的,可能正是中国电影的增长点或者中国电影生存发展有效的空间。中国电影未来要在好莱坞的市场夹缝中生存,所能依靠的只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笔者始终认为,我们不能简单追捧好莱坞,重视文学和编剧,仍是中国电影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当下观众其实最愿意看两种电影:一种是好莱坞式的高科技电影,也就是所谓的以现代技术、现代工业支撑的高端电影;另一种是能够引起本土观众内心情感共鸣的华语电影。简言之,就是相对于好莱坞大片而言,接地气、能够引起本土观众共鸣的影片,才是我们相对的强项。只要我们的电影产品能够有效地对接市场和观众,同时又具有现代电影所需要的视听品质,就一定能够征服观众、赢得市场。
创作观念要与现代电影同步
尽快跨越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无疑是当务之急,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快建立起适应中国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生态优化、充满活力、富有强大自我调节机制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和现代电影产业体系。要建立这两个体系,一方面要更加重视电影编剧环节,有效保障编剧的各种权益,同时也要推动电影编剧自身的专业化,以适应高科技导引下现代电影产业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提升电影作品的现代化品质、现代化内涵。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搞清究竟什么才是现代电影。笔者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思考,可以用16个字来总结现代电影,那就是:故事为王,人物为本;叙事为先,视听至上。
中国电影要学习好莱坞经验,就必须要精心打造故事情节。针对国产电影故事性弱的发展瓶颈,编剧必须充分发挥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凝视日益发展变化的中国社会,深入地挖掘生活,找出有震撼力的事件和人物,然后创造一个精彩的故事,生动表达对新时代、新生活的理解。
《血滴子》《危险关系》这样明星云集的电影之所以票房失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好的剧本。如今很多国产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讲故事,或者说不会智慧地讲故事,常常把电影创作变成一种大杂烩,只是通过简单的拼贴,东拉西凑将一些小品段子凑在一起,组成一个故事。小品化叙事、小品化趣味曾经是冯小刚电影取得高票房收入的一个法宝,小品元素眼下也仍然受到很多观众的欢迎,但过多的小品元素对电影故事、人物、细节的无端干预,必定会造成叙事的断裂和不连贯,也会伤害电影的叙事本质。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叙事策略很难走得远。
当下中国电影的叙事不可能离开为广大老百姓所喜欢、习惯的传统方式。事实上,中华民族对戏剧性故事有着特殊的喜好,每个人从小几乎都通过评书、戏曲等艺术形式接受着丰富的民间传说的熏陶,养成听故事、看故事的习惯。我国戏曲写意、虚拟、程式以及“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至今依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而与此同时,高科技、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电影的叙事手段,也开拓了电影的叙事空间,可以说,电影的叙事是电影艺术永远开掘不尽的“矿藏”,也是电影艺术永恒的魅力所在。遗憾的是,当下很多中国电影既没有继承中国民间文化讲故事的传统,也没有有选择地吸收西方现代电影的一些叙事技巧和方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好莱坞商业电影发生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节奏在变快——这种快不完全是指蒙太奇意义上的快,而是叙事层面上的快,这就是现代社会对电影艺术的叙事要求。现代电影受到关注的一个前提是必须能给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提供感觉冲击或奇观效应——很多国产主流电影之所以寡人问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叙事速度跟不上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这就使其想表达的主题和思想难以被观众所接受。可以说,对于现代电影而言,视听奇观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视听奇观是万万不能的。
当然,尽管电影已经发展到了“景观”时代,但电影如果没有好看的故事及其叙事的智慧做支撑,只靠唯美的画面、视听奇观、大明星来撑场面,是无法真正获得观众青睐的。中国电影在打造影像奇观、视听奇观的同时,更要同步提升电影的叙事能力,尽力加强人文内涵和表达的深度,避免陷入片面的景观崇拜症和视听崇拜症中去。
(本文系饶曙光在第四届“中国影协杯”编剧高峰论坛上的主题发言,本报记者李博整理)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