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师在“荷赛”征程中——找准世界新闻摄影发展的趋向
同步泳者 魏 征(中国)
帝企鹅之一 Paul Nicklen(加拿大)
加沙的葬礼 Paul Hansen(瑞典)
北京时间2月15日,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在荷兰首府阿姆斯特丹揭晓。瑞典摄影师Paul Hansen凭借作品《加沙的葬礼》赢得年度照片奖,照片反映的是两个巴勒斯坦孩子的葬礼,他们在以色列导弹袭击中身亡。
在本届比赛中,有4名中国摄影师获奖。分别是,《浙江日报》图片中心摄影记者储永志、《温州日报》摄影记者郑晓群、《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中国体育报》摄影记者魏征。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由总部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主办,在国内通常被称为“荷赛”。该比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威望的新闻摄影比赛之一,对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自1957年举办第一届比赛以来,迄今已举办了56届。这届荷赛中,我国摄影师收获颇丰,4位获奖者都是工作在新闻一线的记者,他们的作品却有着各自的特点与气质。
傅拥军现为《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荷赛对他来说并不陌生,2009年他就凭借作品《西湖边的一棵树》获得第52届荷赛自然类二等奖。而在本届荷赛中,他的《我好想爸爸妈妈》再夺舞台表演肖像类组照三等奖。这组作品中,傅拥军将目光聚焦乡村留守儿童,用朴实无华的摄影语言,为重庆忠县樟木村的一群留守儿童和他们的老师拍摄了一组合影。傅拥军称,当时纯粹是想为孩子们拍张照片,送给他们留作纪念。“我给孩子拍了两张照片,一张单独照,一张跟老师的合影。我发现孩子一个人拍照的时候,表情个个显得紧张孤独,而跟自己的老师合影时这种感觉顿时不见了。”之所以把目光投向留守儿童,傅拥军表示,自己从2006年开始关注,已经拍了差不多8年,而且会一直拍下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留守儿童便是其一,他们需要政府以及更多人给予关心和帮助”。
现为《温州日报》图片周刊主编的郑晓群则将关注点投向了动物园中的动物。他的作品《牢宠》获自然类组照二等奖。这组作品中,他以层次丰富、对比强烈的黑白照片,表现了动物园中动物们的孤独、无助、恐惧。他用拟人的手法,拍摄下园中动物的种种瞬间,让观者能对它们的处境感同身受。
另外,在体育摄影领域,我国的摄影师也多有斩获,共有储永志与魏征两人获奖。储永志现为《浙江日报》图片中心摄影记者,他的作品《热身》获得了此次荷赛体育动作类单幅二等奖,主要表现的是嘉兴一所体校中孩子们日常训练的场景。画面下方一群小队员排成一排,都趴在地上压腿练功,而画面右上方则有一个小女孩腾空跃起,与下方那排练功的孩子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而在这充满形式美感的画面中,观者也不难体会到这群从小就日夜苦练的孩子们的艰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将来的完美一跃,小队员们唯有在今天默默地俯首苦练。
与储永志充满人性关怀的细致诉说不同,《中国体育报》摄影记者魏征的作品则充满着一种壮阔的情怀,他的《同步泳者》在本届荷赛中获得体育动作类单幅三等奖。作品拍摄了花样游泳运动员从水中跃起、腾空亮相的精彩一瞬,画面色彩艳丽,运动员动作舒展,飞扬的水珠如漫天繁星装点其中,使整个作品显得热烈而充满力量,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实际上,魏征当初在选送作品时是以组照形式提交的,在最终评选中评委却对这一单幅作品偏爱有加,给予单幅作品三等奖。对于这个情况,魏征认为是这幅作品更符合西方人的性格特征。其他的11幅作品画面更唯美一些,有些特写的照片所彰显的特殊情绪更多些,而这幅获奖的作品,与以往花样游泳运动突出女性的阴柔之美不同,表现了力量的爆发,对传统认知有所突破。
其实,这次荷赛上中国摄影师的大放异彩并非偶然,荷赛与中国的渊源由来已久。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曾有大批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参加荷赛,虽然没有获奖,但不少作品入选荷赛影展,被当时欧洲的摄影界所了解。“文革”期间,中国与荷赛的联系一度中断。中国的新闻摄影第一次在荷赛获奖是1988年,杨绍明拍摄的《退下来的邓小平》获得新闻人物与肖像类组照三等奖。同年,荷赛获奖作品展在北京展出,在国内掀起“荷赛热”,中国的媒体开始通过荷赛了解世界新闻的动向。之后的一段时间,荷赛在中国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心目中具有很高地位,摄影师将其视作衡量自己职业成就的一个标杆,参赛热情十分高涨。这股热潮下,在荷赛中入选、获奖的中国摄影师越来越多:1996年山东摄影师李楠的《聊城少儿杂技学校》获第39届荷赛艺术类单幅一等奖;2000年中国摄影家王瑶的作品《60岁的舞蹈家重返舞台》获艺术类组照一等奖;2002年的第45届荷赛,中新社摄影记者贾国荣的《中国体操夺冠赛》获体育类单幅三等奖……而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深入,中国摄影师与国外摄影师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荷赛的审美判断、价值取向在不断调整,人们对于荷赛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在2009年的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举办的“荷赛的中国解读与新闻摄影”活动上,几位国内外重量级摄影专业人士剖析了荷赛与中国摄影人的关系。中国摄影人对于荷赛的看法已经越来越趋于理性,就像《新京报》副总编辑何龙盛总结的那样,中国摄影人对荷赛的态度经历了“仰视、近视、轻视、正视”这样4个阶段。
纵观我国摄影师在荷赛中的获奖作品,既能看到像王瑶、陈庆港、魏征拍摄的传统新闻摄影作品,也能看到傅拥军、方谦华等带来的独特编辑方式和观察视角,甚至还有像李洁军的《复制战争》这样颇具试验意味的创新之作。中国摄影师不仅通过荷赛逐渐找准了世界新闻摄影发展的方向与脉搏,更通过这个舞台尽情展示自己,让世界对中国、对中国摄影有了一个更为立体、直观的认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我国专家、学者的专业水平也逐渐得到世界的尊重与认可。在荷赛中,除了我国摄影师不断创造佳绩之外,国内一些知名学者、业界专家也开始“反客为主”,在荷赛中担任评委工作。《中国日报》的两位前辈郁隽民和冯锡良是最早参与荷赛评选的中国评委,他们分别于1983年和1989年担任荷赛评委;之后,新华社的老记者夏道陵于2000年担任评委;2006年、2007年,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推介部主任黄文受邀担任评委。而在本次比赛当中,我国著名摄影评论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担任了赛事的终审评委,通过在荷赛的现场工作,他经历、感受到来自全世界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对于现实的高度关注,对于新闻摄影的热情与专业水准。他认为这次获奖的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各有特点,既有在社会问题上表现出高度敏感并且找到了较合适的手法进行处理的作品,也有体现了高度专业水准的作品,他们能够获奖,是当之无愧的。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