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月》:方言贺岁剧也能创下票房奇迹
武汉说唱团贺岁剧《海底捞月》剧照
2012年末,方言贺岁剧《海底捞月》创造了奇迹,一部小制作的舞台剧,首演权由6万元起拍,经过几轮追拍,演出经纪商最终以20万元拍得首场演出权,首演尚未进行就预订了42场、其收入达266万元,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市场订票仍络绎不绝,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已成为引起国内文艺院团、演出经纪商及新闻媒体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近年来,武汉说唱团连续推出一批贺岁剧:《活着就要快活》《杠上开花》《信了你的邪》《一碗都是我的》《一枪拍案惊奇》等剧目,一年一贺岁,年年超百场,剧剧近千万票房。其观众效应已从昔日熟人“搞票”转变为主动去剧场买票,市民的脚、口袋的钱就是对文艺作品最好的褒奖。
武汉说唱团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以传统的相声、小曲、大鼓、单弦等节目形式为主要演出方式,多年来,作为一支文艺轻骑兵队伍,曾走遍大江南北,活跃在工矿、农村、学校、军营。进入新世纪后,武汉说唱团改革剧团运作机制,从剧目规划、生产流程、分配机制、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突出汉味特色,打造文艺品牌。
方言贺岁剧既能展示市民文化个性、地域风情特点,又能将剧团现有人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艺术品种。武汉说唱团找准方向后推出了以汉口“快活里”为平台、“嘎巴子”“岔巴子”为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一系列方言贺岁剧。《杠上开花》《海底捞月》本是麻将牌中的术语;《搭白算数》《信了你的邪》《一碗都是我的》又是地道的武汉方言,乡音乡情令市民喜爱至极。“赖子麻将+汉味土语+风土人情”使贺岁剧赋予新的市民文化个性及独特的地域语言感。
以方言贺岁剧《海底捞月》为例,该剧从1949年5月武汉解放开始讲起,通过一盘“海底捞月”的麻将,折射出普通百姓人生命运的大喜大悲。该剧主打怀旧牌,从武汉解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直至当今的现代化建设……60多年的跨度,一幕幕似曾相识的片段,一个个曾经过往的场景,都会触动观众内心的那根神经,勾起市民对那段岁月的回眸。贺岁剧还能恰如其分地反映重大历史题材。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武汉又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武汉说唱团及时创作推出方言贺岁剧《一枪拍案惊奇》,该剧通过辛亥革命前夜,清军官嘎巴子将汉阳兵工厂为皇帝打造的贡品手枪丢失为背景,船工岔巴子拣到手枪为线索,使一把手枪牵动了快活里所有百姓的命运,丢枪——藏枪——挖枪——最终觉醒后,将枪交给革命党。这部戏故事大起大落、情境险恶多变、人物生动鲜活、语言精彩俏皮,在潜心制作惊险曲折的贺岁情境后,阐明了“觉醒”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辛亥革命主题。
改革令剧团找到出路,创新打造了文艺品牌。贺岁剧不仅获得武汉市民一致认可,而且常年坚持“小投入、大回报”,赢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一部戏几十万的制作投入,往往收回近千万、演出几百场;既符合文艺的“双百”方针,又遵循了文艺的“二为”方向,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至少已具备创意、特色、市场三个要素:
一是建立一支大胆创新、思路活跃、年富力强的合作团队。多年来,武汉说唱团坚持与台湾九九戏剧艺术总监、资深导演陈立华和大陆中青年著名编剧李冰、中青年优秀导演李铁以及已故的著名艺术家夏雨田进行创意及编导合作,加上著名相声演员陆鸣、市民喜爱的独角戏演员田克兢等一大批实力派演员加盟,形成了一支在艺术上既勇于开拓创新,又了解市场规律和观众需求,并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强有力的创作及运转团队。
二是坚持挖掘汉味特色与保留传统曲艺技法相结合。汉味特色是武汉说唱团系列贺岁剧的精华,她植根于土壤,深入人心中。系列贺岁剧以汉口家喻户晓的“快活里”为平台,以市民口语中的“岔巴子”(爱多话的人)、“嘎巴子”(有点不清白的人)为主要人物,使市井百态、三教九流如实呈现舞台;热干面、豆皮、汤包等汉味饮食,红双囍高脚痰盂、荆江热水瓶、小三洋等生活细节信手拈来随处可见。这就是昔日市民身边活生生的人和物;舞台表现上,绕口令、抖包袱、顺口溜、贯口、小曲等说唱技艺与喜剧风格、剧情发展形成有机结合。
三是抓住“三节”契机、建立三位一体、创新市场开拓。武汉说唱团每年推出贺岁剧之际,正逢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之时。圣诞、元旦、春节三大节日,正是舞台文艺的节日市场需求的高峰,此时好的文艺产品正适合了观众需求。多年来,武汉说唱团坚持探索与湖北邮政、红金龙集团等社会企业联手开拓市场;此次《海底捞月》又建立了剧团、剧院、媒体三位一体的全新合作模式:武汉说唱团、武汉市演出公司、武汉晚报社三方,发挥各自优势,从市场策划、市场宣传到市场营销等,全方位包装推广,最终获取多赢。
(编辑:竹子)
· | 《海底捞月》打响国内“零演出费”第一枪 |
· | 倪明夏文兰盛赞《海底捞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