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小小火柴,点亮心灵——观儿童剧《卖火柴的小女孩》

时间:2013年01月07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乔燕冰

儿童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剧照

  “小火柴温暖的光,就像我们一样,再大的风雪也不能阻挡,我们发出的光亮。天上的星星照亮黑暗,地上的人儿也在张望,只要勇敢只要善良,弱小的生命也有希望……”在充满新年的喜悦气氛的小镇上,没有人理会这手捧火柴的小女孩叫卖时唱起的歌,但这歌声却不断朝着观众心灵最柔软处锤打着……岁末年初,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世界经典童话年”的收官之作——安徒生经典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首次与观众见面,并连续演出12场,200多年前安徒生笔下的那根火柴,以这样的方式被再次点亮。

  《卖火柴的小女孩》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简单的情节给世人心中勾勒出了永恒的伤感画面。这种极易深入人心的审美定式也成了艺术创作最难于突破的壁垒。不足40句话的叙事如何在一个75分钟的舞台剧中艺术地呈现,几乎是牵着孩子走进剧场的家长们必然想求解的疑问。

  全镇人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得到新年舞会的门票,以此来改变命运。此时穿梭于其中的那个执著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尤显不合时宜。这不仅注定了女孩整晚的叫卖无人问津,更使她成为怨怼的众矢之的——几乎所有没能抢到门票的人都将不满发泄到这个本已凄惨的孱弱生命上。依此,作品将原本散点的简单叙事,用一个特定的人群和事件串起主线,举重若轻地将散漫的社会情绪集中落实到一个具体情境与人物中,戏剧冲突油然而生;与这条明线对应,一条以路灯为核心意象,用燃起与熄灭贯穿始终的暗线,为作品点染了一种深沉诗意,戏剧张力无处不在。儿艺此次大胆尝试音乐剧演绎方式,用舞蹈和歌声去表现戏剧故事,全剧共运用了《期待之歌》《温暖之歌》《新年之歌》《坏小子之歌》等近15首音乐唱段。

  “中国儿艺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创作上既忠实于原著,将原著中那些感人的场景艺术地再现于舞台,同时又增加了许多的人物和人物关系,如取自《老路灯》的点灯人以故事讲述者为该剧穿针引线,出自《踩着面包走的女孩》的傲慢女孩儿英格儿也串起了很多小女孩卖火柴相关情节,观众更加相信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当然,故事中增加的人物都不是随意编造的,每一个新增加的人物都是安徒生童话里能够找到的人物。”对于该剧的温情改编,导演焦刚如是介绍。

  “我觉得小女孩没有死,她被奶奶带到天堂过幸福生活了。”正如戏剧结尾处许多孩子并未因小女孩冻死街头而悲伤不已,整个作品似乎有意将原本充斥其中的悲剧色彩冲淡:虽然家徒四壁,父亲贫病交加,女孩依然对家庭无限依恋;虽然抢票的人群漠视、冲撞、指责她,却有怕老婆的面包师傅呵护她自尊的相助;虽然傲慢的英格儿小姐并未因小女孩的窘境而收敛张扬,却也信守诺言让她赚到了唯一一个铜板;虽然小女孩已经饥寒交迫,却将自己唯一的面包施舍给了乞丐;虽然最后被洗劫一空,直至生命垂危,但擦亮的火柴却给她带来天堂的希望……温情、善良、感恩、希望,交织在饥苦的无限美好,是火柴隐喻的无尽光亮,映照着孩子们新年的希望。

  据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经开票就销售火爆,首轮演出12场,演出前20天,8000余张票全部销售一空,刷新了中国儿艺多年来的票房纪录。在这个早已几乎无人再用火柴的年代,“火柴”的火热,也许颇值得深思。著名作家梁晓声曾经说过一段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不必为了生存在新年之夜于纷纷大雪之中缩于街角快冻僵了还以抖抖的声音叫卖火柴的小女孩们看的。……通常,这些人家的小女孩晚上躺在柔软的床上或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听父母或女佣或家庭女教师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给她们听。她们的眼里流下泪来了,意味着人世间将有可能多一位具有同情心的善良的母亲。而母亲们,她们是最善于将她们的同情心和善良人性播在她们的孩子们的心灵里的——一代又一代;百年以后,一个国家于是有了文化的基因……”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