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儿童剧别用“互动”忽悠孩子

时间:2013年10月1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周思明

  ◎ “创作者把孩子看小了、看浅了,他们的脚步追不上孩子了,他们的视野远比孩子们低矮和逼仄。”

  ◎ “国内儿童剧创作的思维定式催生了同质化竞争,最严重的人偶剧,却占据儿童剧最大的市场份额。”

  ◎ “互动乃是现代儿童剧的一大进步。但事实上这种打着‘互动’旗号的伎俩,已经成为了一些创作者偷工减料的借口。”

  刚刚领教过的儿童剧,让人感慨良多:以笔者所在城市深圳为例,从6月底至8月底,扎堆上演的儿童剧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打开艺术之门”、“亲子时刻”、“少儿演出季”、“童话节”等多项活动,将国内外30多场儿童剧打包推上舞台,场次达到历年之最,几乎每个周六、周日,家长都可带孩子走进剧场。但观看了多场儿童剧后,孩子和家长都发现,相对于市场的持续高温,创意匮乏、制作粗劣、互动低级、观众断层等诸多问题,那些看似炫美另类的儿童剧却让人觉得面目可疑。

  如今的儿童剧观众,大多是些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很少能看到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的身影。换言之,目前儿童剧针对的都是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学生,而对小学高年级、初高中生来说,基本没有适合他们的作品。国外的儿童剧制作思路,乃是以制造更多娱乐,开拓孩子们的想象力,置身剧院全是笑声为原则,因此,连大孩子们都想进去看。但国内市场却相反,很多儿童戏剧舞台剧大都缺乏故事性,它们似乎更关注说教,缺乏深入浅出羚羊挂角的主题和理念。观剧就一定让孩子被灌输道理,大龄孩子心智相对发展较成熟,以说教形式灌输,只会让他们反感。对此,新中国第一部儿童剧《马兰花》主演连德枝颇有感触:跟二三十年前比,影视、网络对儿童剧冲击太大,可儿童剧创作却远远落后了。创作者把孩子看小了、看浅了,他们的脚步追不上孩子了,他们的视野远比孩子们低矮和逼仄了。实际上,现在的儿童剧,已经留不住孩子们的目光了。

  儿童剧无法让孩子们喜欢,一个重要原因是,好编剧、好剧本太少。再往深处挖,是儿童剧编剧收入太低,写一出儿童剧不到5万元。创作动力受到严重束缚,不如去写成人电视剧划算。而市场划分不细致也是一个因素,童话剧只在学龄前孩子中有市场,对稍大点的孩子,主创者拿不出现实题材的好剧本。要解决剧本问题,儿童剧创作者必须重申深入生活,至少要挂点中小学,跟踪一个学期。他们不一定每天坐在教室听课,但需要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关注什么。生活是最好的思想源泉和创作源泉,它一定会给创作者很多的启示和创作资源。事实上,正如有关人士所说,目前儿童剧市场会有15%到20%的发展潜力。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国外儿童剧品牌进入,可能在未来的一两年内有一个爆发点。有关预测表明,儿童剧市场潜力巨大,带孩子从小感受剧场文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家长的共识,而儿童剧无疑是最好的“蒙学”形式。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儿童剧市场的艳阳天下,却充斥着投机者各种低级粗劣制作的阴影。诸如随便套个大头就能演戏,这在内地舞台上屡见不鲜;甚至演出结束时,人偶在大堂和观众合影,好些小孩生生被吓哭。那恶俗的服饰、劣质的头套,不仅毫无美感可言,反而让孩子们心生厌恶和反感。一些投机型剧团进入儿童剧市场后,将价格压得很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捞一笔就走人。他们没有自主原创的作品,乐此不疲地反复“折腾”《白雪公主》、絮絮叨叨地不停复述《绿野仙踪》。他们消费经典也亵渎经典,其剧目不仅质量上不去,反而对市场负面影响很大。这种状况,在需要直面市场挑战的民营儿童剧团中尤其突出。

  国内儿童剧创作的思维定式催生了同质化竞争,最严重的人偶剧,却占据儿童剧最大的市场份额。当前,对国内儿童剧品质的质疑,已经成为现在孩子们和家长的共识,一位负责儿童剧采购的女士感叹:儿童剧场次一直占聚橙网演出50%,上游的项目采购体系基本把所有能提供儿童剧目的国内院团都接触过了。但事实上人们对国内的儿童剧质量并不是很满意,产品都特别同质化。所谓同质化,包括故事结构、偶形设计、舞台布景甚至道具等,都如出一辙。为此,一些儿童剧演出团体将目光全部投向国外儿童剧。面对儿童剧的“别无选择”,有的儿童剧制作公司打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此来保证质量。比如,洽谈一些国外版权在国内进行制作,外国的导演可以到国内执导,并监督道具的制作,除了制作人偶剧外,还会进行一些音乐剧定制,扩大儿童剧演出范围。

  互动乃是现代儿童剧的一大进步。但走进儿童剧场,孩子和家长们吃惊地发现,现在儿童剧的所谓互动,内容特别的低级:甚至,主创者借口互动,实际玩的是偷工减料之猫腻。比如,台上演员跟小朋友一问一答,卡通角色走下台与小观众握手,邀请小朋友上台跳一支舞……这些互动元素,屡屡出现在诸如《雪孩子》《爱丽丝梦游仙境》《听听历险记》《果宝特攻》这样的剧目中,且成为几乎每台儿童剧的“必杀技”。也许,主创者的主观愿望是想以此调动小观众的情绪,但事实上这种打着“互动”旗号的伎俩,已经成为了一些创作者偷工减料的借口。

  许多孩子的家长都反映,不少的儿童剧,特别是动辄冠以“大型互动”之称的人偶剧,其“互动模式”如出一辙:人偶们跑到观众席中与小朋友握手握10分钟,然后又从舞台上抛出两三个硕大的球让孩子们传递个20分钟,又或者从舞台两侧用泡泡机吹出泡泡,让孩子们抓泡泡……一些儿童剧团不在剧本上下工夫,却过度关注形式,偏偏那些庶几被玩滥了的形式,又陷入僵滞的程式化,正如一位家长质疑:如果讲故事只有20分钟,剩下40分钟都是做游戏,这样的戏有意义吗?这种与舞台作品无关的“掺水式”互动,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是在故意拖延时间,是低级的懒惰,甚至是在糊弄孩子们。

  不客气地讲,目前国内舞台上“玩闹式”儿童剧几成主流,这与现代儿童剧“互动不乱动,感动非暴动”的创作理念严重地背道而驰。事实上,一个好的儿童剧,是不必有现场游戏或互动的。儿童剧最重要的,说到底还是要讲好故事;不痛不痒的故事不要讲给孩子听,只有能让创作者和演出者自己都觉得揪心的故事,才有资格走进儿童剧场。童话大王郑渊洁也说,儿童剧是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因此,我建议:儿童剧的编剧们和演员们,请在剧本与演出的生动感人上多下点工夫,别拿那些单调浅薄的“互动”来忽悠孩子们;他们人小,但智商不见得比你们低。

  深圳乃至国内其它城市的孩子们观看儿童剧的遭遇,只是当前国内儿童文艺形势的一个缩影而已。孩子为什么要看儿童剧,一般的回答恐怕就是为了娱乐和放松。但除此之外,我以为,它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和功用。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论睁了眼看》)此言对孩子们同样适用,这种以观剧为手段的寓教于乐方式,有时比老师在课堂讲几十、上百个小时还奏效,还管用。因此,拯救我们病变的儿童剧事业,某种意义上,就是拯救我们的孩子;鲁迅先生当年那句振聋发聩的呐喊“救救孩子”,仿佛又响彻我们的耳畔。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