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声中听“花儿”
《花儿声声》是导演张曼君最近的一部作品。这部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秦腔现代戏,在刚刚落幕的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上斩获大奖。
对于张曼君来说,获大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许多观看秦腔《花儿声声》的人来说,这却又是一次新的享受与发现。令人称奇的是,“花儿”这种民歌形式与古老的戏曲剧种秦腔怎会融为一体?
“花儿”是长久以来流传于广大西北地区汉、回、藏、土、东乡、保安、撒拉等各族群众中的民歌形式。这些歌声出自牧人、山民、驼夫之口,如同山间田野和大草原上无边无际的鲜花野草。在世世代代西北人的生命历程中,“花儿”与山川、河流、土地一样亲切自然,再熟悉不过。虽然不同地域、方言和习俗在传唱中形成了河湟花儿、岷洮花儿和宁夏花儿等不同流派,但有一些基本的元素是人们公认的。“花儿本是心里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还是这个唱法!”就是甘青宁广大地区共有的一首花儿。据说历史上一位英雄在前往刑场就义的路上就一直唱着这首歌,沿途百姓闻之泪下并与他一起唱和。又有传说讲一对青年男女因唱花儿而相识相恋,在遇到无法抵抗的阻碍时,也是双双唱着这首歌最终殉情的。祖籍江西,并不熟悉西北的张曼君面对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剧种秦腔,没有让自己困圄于传统,尽管这传统是那样强大。她将自己的目光投向更为广袤的大地,寻找、聆听每一缕风中那丝丝不绝的花儿歌声。她是如此聪慧,从一开始就认定花儿与秦腔二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富有才华的创造,使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都是西北人创造的原生态艺术,都是他们心灵的慰藉与传达,都是那样的纯粹、缠绵和慷慨,都是西北人性格的别样体现。于是,这首花儿成了贯穿整部戏剧的主题曲,一唱到底,荡气回肠。
《花儿声声》反映的是当代农村题材,具体事件是严重缺水的干旱贫困地区,农民们在政府惠民政策的推动下整体搬迁,当地称之为“吊庄”。妙就妙在这样一个故事在舞台上被张曼君讲述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丝毫都不枯燥。女主人公杏花少女时代就是远近闻名的“花儿王”,她和丈夫老五的婚姻完全缘起于“花儿会”的对歌。后来出现的技术员“眼镜”也被杏花的歌声深深吸引,可以说对杏花的依恋和他所肩负的神圣找水使命,共同支撑着他在这片荒芜干旱的土地上扎下根来,直至付出生命。老年杏花之所以在全村人都搬走之后仍不愿离开自己的小屋,就是因为放不下在另一个世界的老五和“眼镜”。每天夜里,她都要在星空下用声声花儿与这两个她所深爱也深爱着她的男人对话。谁能想到,对当前农村政策的阐述竟会由如此美丽的爱情故事来完成,阐述的过程又是对秦腔和花儿的尽情欣赏。剧中,老五和他的农民兄弟们在面对新分得的土地时,大喜若狂,跳啊,喊啊,唱啊,秦腔欢音的明快热烈将这群西北汉子对土地的热爱和自身的粗犷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杏花抒发情感时的几大段唱,又将秦腔苦音的凄婉绵柔运用得十分到位。是导演张曼君独树一帜的发现与展示,给了我们这样一次绝佳的审美机遇。
近十年来,张曼君导演足迹中的每一步都让人清晰地看到,她始终在孜孜不倦地发现、挖掘和创造,而我们也在不断地发现着一个新的张曼君,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在今天的《花儿声声》里,看到了花儿与秦腔的美好结合,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对她下一部作品的期待。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