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当代大学生观影行为调查报告

时间:2012年10月2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唐佳琳(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

  ◎ 将近50%的受访学生平均每周的观片量超过1部,超过80%的学生将“通过网络观看”(包括在线观看、下载观看)排在第一位。只有不到12%的学生首选“进影院观看”。

  ◎ 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现有票价折半出售的价位是比较合理的,依然有2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半价的电影票也太贵了。

  ◎ 对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产品种类和类型分布,大学生们普遍表示不能满足自己的观影期待和需求。这说明大学生对电影样式和类型的需求是多元的。

本次调查中到达率排在前10位的影片

  在娱乐消费多元化的时代,电影依然是当代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一个焦点;电影院的观众半数以上由20岁到39岁的年轻人构成,这其中大学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大学生群体是电影产品和电影文化最重要的消费群之一。他们的观影习惯和反馈不仅影响电影市场的冷热,也是推动国产片发展的主要力量。本次调研关注大学生电影观看习惯诸方面,以及他们对中国电影的评价。

  本报告基于2012年四五月间面向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6所大学591名在读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受访者遍及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出生年份从1988年到1994年。以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生人为主体。专业分布涉及理工类、文科类、艺术类(以影视类为主),没有医科、农科、商科。女生比例59.4%,略高于男生。

  问卷设计囊括对4个方面问题的调查:大学生的观影数量、频率和渠道;他们的影院消费习惯;他们对电影产品的选择、接触;电影信息获取和电影评价行为。问卷37部考察影片的选择针对多种考察目的:首先是2010年全年票房收入前5名的国产片(包括合拍片)和引进片,即《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叶问2》和《阿凡达》《盗梦空间》《爱丽丝梦游仙境》《敢死队》《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以这组影片的观看情况对比大学生观影选择与市场选择之间的关系;第二组5部影片考察暑期档影片与大学生口味的契合程度,它们分别是《变形金刚3》《武侠》《蓝精灵》《窃听风云2》《功夫熊猫2》;第三组4部影片是主打青年市场的爱情题材商业片《失恋33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杜拉拉升职记》《单身男女》;第四组影片为3部文艺片,分别是《钱学森》《桃姐》和《钢的琴》;第五组考察著名国际电影奖项活动对大学生观影的影响,选择2012年奥斯卡获奖影片《艺术家》《雨果》和2011年金棕榈大奖影片《生命树》作代表;第六组考察学生对经典影片的接触,选择了中国电影《小城之春》《英雄本色1》《阿飞正传》《黄土地》《悲情城市》和外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教父1》《辛德勒名单》《飞越疯人院》,此外还有以3D版在中国重映的《泰坦尼克号》和网络上流传极广后引进国内影院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观片量相当可观。从普遍的情况来看,将近50%的受访学生平均每周的观片量超过1部,不少影视专业的学生表示每天都会看电影。观片量的多少明显与专业有关,73%的非艺术类学生估算自己的看片频率在“每月1-3部”或“每周1部”的水平。而戏文、摄影、编导等影视专业学生则较少人低于“每周1部”的数量,相反,每周看片2-3部的很普遍。

  超过80%的学生将“通过网络观看”(包括在线观看、下载观看)排在第一位。这其中23.12%的人除了网络以外,不考虑其他观影途径。只有不到12%的学生首选“进影院观看”。有学生明确表达只有那些艺术质量上乘,视听享受指数又高的影片才值得进影院观看。大学生进电影院的频率与看电影的频率形成鲜明的对照:近97%的学生一年的最低观片量在12部及以上,而一年能至少去12次电影院的学生则只占45.46%。有1/6的学生表示“几乎不去电影院”。除了网络以外,排在第二位的看片途径是去电影院,得到32.80%的人支持。有超过1/4的学生只采用一种看片途径。

  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大学生走进影院?是因为票价过高、档期不合适、电影类型或质量问题吗?

  首先,在大学生对当前电影票价的接受程度中,给出了四个选项,分别是“完全能接受”、“全价太贵,半价能接受”、“半价也太贵”、“说不上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现有票价折半出售的价位是比较合理的,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可见,激发主流观影人群和潜在观影人群走进电影院的愿望,鼓励不去影院的人掏钱看电影,鼓励进影院的人去消费更多次,电影票价依然是个掣肘。

  依然有2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半价的电影票也太贵了。以杭州为例,半价20元的电影票价基本是最低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普遍在每月1000元到2000元左右,家境困难的学生还要低得多。最便宜的半价电影的一场花费要占掉他们生活费的1%到2%。若一个月看1部可以承受的话,那么进影院两三次就吃不消了,何况大部分影片半价也至少要25元、30元,3D电影则至少半价40元才能看到。

  至于15.12%选择“说不上来”的,多数是因为不进电影院,对票价不了解也不关心。

  为考察贺岁档和暑期档影片对大学生的吸引,本调查设置了两道题。只有19.55%的同学在被问及“每年的贺岁档是吸引你去影院的主要时段”时,回答“是”。而80.45%的人回答“否”。有人具体解释说,在他的印象中贺岁档的电影虽然名声响亮,明星云集,话题性大,但是往往上网看一看就可以了,不值得花钱去影院。相对而言,暑期档受到大学生更多的认可。45.78%的同学认可暑假是他们走进影院观影的主要时段,比贺岁档走进影院的多出26.23个百分点。

  再来具体比较一下贺岁档影片和暑期档影片在大学生观众中的到达率。将受考察的37部影片按到达率进行降序排列,排在前10位的影片中。有4部是贺岁档推上市场的,分别是2009年底的《阿凡达》,2010年底的《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和2012年初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2部是暑期档上市的,即《唐山大地震》和《功夫熊猫2》。由此可见,贺岁档的强档大片还是吸引了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观看,观看人数普遍高于暑期档影片。像《变形金刚3》《窃听风云2》和《哈利·波特》这类典型的暑期档影片分别排在10名以外的第12、第15和第17位。但如前文所述,贺岁大片吸引人却不能保证吸引大学生进入电影院。

  在本次调查的37部各类影片中,国产片的受欢迎程度超过美国电影为主的外国片。然而,大学生们在回答“你最喜欢哪个地区制作的电影”时,明确表达了对美国电影的喜好。无论分专业进行考察,还是不分专业作总体考察,美国电影受大学生喜爱的比例始终是最高的,总体上达到61.78%。其中理工科学生表现出对美国电影最坚定的热爱,而文科生中也有将近一半是美国片的拥趸。大学生中影响广泛的影迷杂志《看电影》等传播的也多为美国电影的信息。

  对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产品种类和类型分布,大学生们普遍表示不能满足自己的观影期待和需求。问卷以多选题的方式请他们指出自己“期待中国电影市场中再多放映的电影类型”。大学生的回答体现出一些观影趋向:对喜剧片一致喜爱,表现出这一群体比较统一的审美取向;对都市爱情题材的较高期待反映了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将情感幻想和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寄托在这类影片中;对文艺片有相当的好感和期待,他们可作为文艺片的重点观众人群进行培养;大学生对纪录片的期待并不低于动画片,这可作为更多纪录片进入市场的参考;对武侠片和警匪片依然保有相当大的兴趣。除去期待值高于30%和低于20%的四类,余下各类别反映的期待值接近。这说明大学生对电影样式和类型的需求是多元的。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