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一支“奇兵”创造奇迹的逻辑——萧雅民营越剧团十年奋斗掠影

时间:2012年10月17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乔燕冰

  当年的名角儿,如今的“海归”却偏要放弃国外的安逸生活,放弃可以再进国企“安乐窝”,自己到市场上刨食,很多熟悉萧雅的人说,萧雅“脑子进水了!”

  “怎么回事?怎么还没散场?”一群候在剧场外等着“拉活”的出租车司机忍不住冲进剧院想探个分晓,只见观众都簇拥在台前,台上萧雅还在为观众深情演唱。求解的司机此时才明白为什么演出都结束快一个小时了,观众还没有出剧院。这是萧雅在宁波逸夫剧院演出越剧《盘妻索妻》后曾经发生的并被传为佳话的一幕戏外戏。

  “我们一直跑农村打市场,农村以前有多种演出,说好听一点是剧团,说白了是‘草台班子’,成本很低,质量也很差,现在农村观众不愿意看这种‘草台班子’的戏,而是想看高质量的演出,农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只要能吃苦,农村有演不完的戏。”

 

萧雅与她的戏迷合影

  1991年,沪至美的航班上。

  决定放弃戏曲旅居美国的萧雅的行李箱里,装着她的两样命根子——水袖、靴子。

  1998年,美返沪的航班上。

  决定回国继续唱戏的萧雅的行李箱里,依然装着那两样命根子。只是,水袖浸着7年的汗水,靴子的底磨薄了很多……

  都云戏者痴,谁解其中味。

  正如割舍不了的水袖、靴子,一生注定的越剧情缘让回国的这位著名越剧尹派小生萧雅开始了新的越剧十年苦旅。

  “谁让我喜欢越剧了,苦也是应该的。”

  “是越剧带我回家的!”

  上世纪90年代末回国的萧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02年6月6日,上海虹口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的一个大院内传出了一阵炮竹声,萧雅个人投资成立的上海首家越剧民营院团诞生了。笃志回国圆越剧梦的萧雅终于如愿了。

  然而,炮竹的烟屑还未散尽,没钱、没人、没本子、没场地等所有一个民营剧团可以想见的困难便接踵而来。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个剧团必须面对的大背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的冲击,当时的戏曲市场日渐式微,观众老龄化,市场整体在萎缩;戏院票价太高,一般老百姓想看戏也看不起;戏曲院团压力大包袱重,很多国家专业院团每年不靠政府补贴都很难维持生计,更不用说民营院团了。

  并且,民营院团是“空架子”、“草台班子”,这几乎是当时人们的固有观念。萧雅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偏见——请专业人才。在当时戏剧市场不景气的状况下,上海有很多区级越剧院团已经解散,闲置了很多优秀的越剧表演人才,他们成了萧雅的希望。

  “我只能一家一家跑,一个一个求。”萧雅说。

  出国前习惯了在国有院团中被别人邀请演出的萧雅此时要面临的是上门求才,入户请人。当年的名角儿,如今的“海归”却偏要放弃国外的安逸生活,放弃可以再进国企“安乐窝”,自己到市场上刨食,很多熟悉萧雅的人说,萧雅“脑子进水了!”

  “没办法,谁让我喜欢越剧了,苦也是应该的。”萧雅笑对质疑。

  除了第一年七八十万的启动资金,演员、编剧、导演、作曲、鼓板师、琴师、灯光、服装、舞美等各种人员萧雅都要逐个落实,整个江浙沪一带她跑了个遍。

  “人家不知道你萧雅的公司,所以找人很难,最开始只有6个人,演出龙套没人跑,没办法就做了一个个木头人,放在里边,一个人旁边站两个假人,看着人多了点。”

  执著的萧雅在后来的日子里逐渐聚拢了80多人的班底。

  但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是萧雅团队排练的常态。据上海肖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简称萧雅公司)总经理谢红兵介绍,到去年以来创排的8台大戏,没有一台是在正规的场地上排出来的。公司门前的空地、建筑工地、毛坯楼里、老年活动室、楼道走廊、地下室……逮到哪在哪排。夏天大汗淋漓,冬天风刀霜剑,个中艰难苦楚可想而知。

  “苦到现在已经苦惯了”,这是萧雅和谢红兵都常说的话。

  “民营院团最好的一点是锻炼人,一个人做十个人的活,调音响、打字幕、上吊杆,什么都干,哪缺人我在哪干。”谢红兵告诉记者。但他说即便他自己已经是身兼数职,如果比起萧雅就不值一提了。十年来,谢红兵目睹着萧雅是如何将自己投入到艺术产品产销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上的。从一颗钉子的添置到一顿盒饭的落实,从一位演员的争取到一个班底的组合,从一个剧目的制作到一片市场的营销,从一个主演的付出到一个老师的尽责……

  卖房、卖车,解决资金困难,萧雅创作上从不吝投入,却要在自己消费上斤斤计较。一张餐巾纸都要正面、反面、折起来一直擦到不能擦才舍得扔掉成了萧雅多年养成的习惯。

  这样的一个人,带着背后的一个团队,十年间创排了《状元未了情》《何文秀传奇》《盘妻索妻》《秋海棠》《绿林奇缘》《碧玉簪》《花为媒》《巡按斩父》以及新版《状元未了情》9台大戏、1台综合的尹派折子戏、1部越剧电视连续剧《何文秀传奇》、1部越剧数字电影《盘妻索妻》,演出足迹遍布全国4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演出场次近3500场,观众人次近350万,演出剧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大奖。萧雅本人因主演《状元未了情》荣获第21届梅花奖,2010年该剧应邀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营剧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并作为闭幕演出,受到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