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娱乐节目引质疑随感

时间:2012年10月1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彭利铭

  不久前,各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都在热议北京某电视台的“天下收藏”节目中主持人王刚的那把紫金锤。看过节目的观众都知道,如果经在场专家鉴定持宝人的藏品为假,在双方签署协议完毕后,他会挥起紫金锤将“赝品”砸碎。接着,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精品,同首博的馆藏珍品对比展览。而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反复观看展览后报料,称该栏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刚砸文物砸错了?紫金锤所砸“赝品”其中不乏真品。作为收视率颇高的收藏类电视节目,和其他同类节目不同的是,它并不以收藏品的惊人价值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是更加注重藏品的真假鉴定。

  首先,我个人只把电视中各台推出这一类的栏目当作娱乐,是没事时找的一乐,与真正的文物鉴定我从未画过等号。而今天我们这里不是想争论被毁艺术品的真假,因为我不懂瓷器玉器这类艺术品的鉴赏;不想探讨现在景德镇国家级的大师做的出做不出这样的瓷器,因为我不是什么领导需关心产品质量;更不是研讨当今的民间收藏是赝品横行,还是无数珍宝因得不到认真对待而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也不敢随意指责王刚的紫金锤到底是“护宝锤”还是“砸宝锤”,更不是去谈论这种一锤下去置这些‘赝品’于死地的做法是否合适?

  我今天想问的是文物鉴定这一文化领域中的一门严肃的学问,在这一领域,每件文物的真伪鉴定都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有些争议几十年上百年都很难找到一致答案,对此能这样娱乐化?简单化吗?

  从小就听老先生们说:故宫有一严格规定,故宫内的任何一样东西不管大小都不准许随意处理毁坏或拿走占为己有。因为不知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手段和线索就能证明这是一件珍贵文物甚至国宝。这我没去核实过,但我总觉的很有道理。因为文物的鉴定太深奥了,不是看几眼,摸上几下,说上几句就能搞定的事,这里的道行很深了。前不久我去拜望吴悦石先生,正巧有人拿几样玉器、瓷器和书画请他掌眼,他就说,鉴定不是开玩笑的事,这里学问多了,是一个人整体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验。你要见多识广,看真东西多;你要了解历史背景,要知道每个时期的等级规矩,你要知晓那个时期的制作过程和特点及工具手段、制作水平;你甚至要了解每个时期制假的特征,地域特点等等。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失败中积累知识的漫长过程。

  众所周知,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文化就具有教化的功能,从文化发展的本源来看,文化还具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二者辩证统一。文化的内涵是价值观,是精神,是审美,是高雅,而文化的存在方式,一是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二是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的发展是文明的进步,是历史车轮的前进。而娱乐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娱乐不应替代整个社会文化,也不可能替代文化。现在很多人把文化和娱乐画等号,甚至将整个文化都交给市场,只求娱乐不要文化。

  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在今天社会思潮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允许通俗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另外,如果只讲满足需求,忽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那我们就会走进误区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