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发言摘编
努力创作生产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张江(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将“五个一工程”列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导向、示范和标志性工程,制定切实措施,重点支持重大现实题材,特别是工业题材和有代表性的辽宁本地题材原创作品的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为满足辽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应有贡献。我们的体会如下。
一、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时代主旋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当代中国文艺的重大担当。我们下气力抓好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突出强调文艺实践的社会责任,倡导守望崇高、文以载道,要求文艺作品不仅是反映生活现实的“明镜”,更要成为指引精神超越的“明灯”。在创作生产实践中,我们鼓励文艺家敏锐捕捉和赞颂新时代涌现出来的可贵品质和精神风尚,唱响时代主旋律。同时,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出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话剧《郭明义》艺术地反映“当代雷锋”郭明义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电视剧《中国地》基于史实、升华史实,讲述辽西民众浴血抗日的传奇故事,展现中国人民的不屈品格和民族精神;广播剧《美丽的花楸树》反映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抚顺石油二厂高级工程师张淑荣的感人事迹;纪实文学作品《浴火重生》再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伟大历程和广大产业工人的拼搏精神。这些作品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紧密呼应时代召唤,突出展现浓郁地域特色,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
二、文艺创作生产要坚持遵循艺术规律,追求锻造经典的艺术理想
文艺创作生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追求数量,更要追求质量。获奖作品要承担历史责任,成为可流传、可持续的精品和正典。敢于交付历史检验的文艺经典,其创作是一个如琢如磨、精益求精的系统过程。“十年磨一戏”是经过历史验证的艺术创作规律,只重短期效益、片面强调评奖的快餐式作品与经典无缘。因此,辽宁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高度重视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和遵循,引导文艺家潜心创作、精雕细琢,不断挖掘主题内涵,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不断提升艺术境界,努力创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文艺经典。辽宁省委宣传部全程介入重点作品的创作生产,话剧《郭明义》150多场巡演,场场根据观众反馈和专家意见增减情节台词、调整舞台呈现,至今仍在精细打磨;歌曲《把幸福给你》推出5个版本,既适应不同听众群体需求,又相互比照提升;电影《郭明义》从剧本到成片省委宣传部5次召集各方力量集中研讨。辽宁推出的重点文艺作品,每部都努力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反复论证修改提升,全力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目标迈进。
三、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促进辽宁文艺全面发展繁荣
在本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辽宁推出了一些优秀文艺作品。但是,仅有少数精品,还不能代表文艺的真正繁荣。我们的认识是,必须以“五个一工程”为导向、为示范,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动大批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近年来,辽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持续加大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力度,持续加强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展演和推广,以此带动专业文艺与群众文化同步发展。同时,我们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走转改”,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辅导群众文化,提升群众文化,努力开创群众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乘着本届“五个一工程”评选的东风,一方面我们正在精心打造话剧《周恩义》、电影《雷锋在1959》、广播剧《花开无声》等多部专业文艺精品;另一方面,我们全力实施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推动群众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一个百花竞放的文艺生态正在辽宁逐步形成。
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生机勃勃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区域、一个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耀眼印记和根本标志。我们深知,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与中直单位和先进省份相比,辽宁的文艺创作生产工作还亟待改进与提升。这次会议后,我们将遵照云山同志讲话精神和中宣部的指导,加强引领、遵从规律,鼓励创新、完善机制,努力形成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的良好局面,为把辽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