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徐新国榜书作品选

时间:2012年09月2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陈先义
IMG_0582.jpg

军旅书法家、诗人。1966年出生于湖北郧县,6岁习书,40载寒窗笔耕不辍。师从沈鹏、李炳焱、彭有斌等名师大家,楷书习临颜真卿、柳公权、唐寅、乾隆,草书习临怀素、张旭...

  

  徐新国

  军旅书法家、诗人。1966年出生于湖北郧县,6岁习书,40载寒窗笔耕不辍。师从沈鹏、李炳焱、彭有斌等名师大家,楷书习临颜真卿、柳公权、唐寅、乾隆,草书习临怀素、张旭、于右任等历代巨擘,以于右任和沈鹏书体最为钟情,习练最久。著有《磨盾集》一卷,另有《雕戈集》正结集出版。书法、诗词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华诗词》《诗刊》等各大报纸刊物。部分作品被收入《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世纪诗词大典》等多部大型典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等专业组织会员。艺术成就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人物辞海》《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20余部名典。

能文能武  

  笔墨难写是精神——评徐新国书法艺术

  我和徐新国相识已有20余年,因那时他才20多岁,叫惯了小徐,如今他早过不惑之年,可我仍习惯称他小徐,似乎只有这样称呼才显得更为亲切。

  然而,我对他的刮目相看,是从他送我的两本古诗词新著开始的。大概七八年前,我还在《解放军报》文艺部任主任,有一天,他把新出版的古诗词选集送我,我倍感惊讶,很难相信这个被我叫了数十年小徐的兄弟,竟然有如此老辣的古诗词功底。当时,我拿给报社一些很有古诗词功底的老学者们看,他们都说,这肯定是一位耄耋老者,但当我把徐新国的真实年龄说给他们时,他们无不感到惊讶。在今天古诗文基础日渐衰竭的情况下,有这么好的古诗词底蕴,倒确实是一个奇迹。徐新国的诗词不仅以对仗工整而见功夫,而且尤为讲究意境。记得我在《解放军报》上选发了他若干首诗词以后,社会上反响甚好。甚至中华诗词学会的秘书长王改正主动邀约徐新国参加学会的学术活动,还要介绍他成为诗词学会会员。

  然而,使我对徐新国更为叹服的是他的书法作品。有次与书法家李炳焱闲聊,他说现在有些青年书法家,不得了的,他们常常出手不凡,他举出了一些青年书法家的例证,其中就谈到了徐新国。我感到吃惊,没想到我如此视为忘年交的这位青年朋友,还擅长书法,这才想到向徐新国索求书法观赏。他的作品让我叹服,真没想到这么一位青年军人,在书法造诣上也同样让人刮目相看。转眼多年过去,徐新国书法艺术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广泛认知,甚至还超过了他的诗词创作。

山高水长

  每次我欣赏徐新国的书法,总不自觉地想到一个问题。如今伴随市场与艺术界的带有病态的结合,书法家已经多如牛毛了,其中滥竽充数者有之,附庸风雅者有之,寻找发财路径者有之。正因如此,对于朋友们向我推荐书画家之类,我一向是不在意的。

  当我认真鉴赏了徐新国的一批书法作品及出版物后,我被他的作品震撼了。优秀的书法在于法度之间,应该在自然率真中透着质朴之美。我以为,徐新国虽然从不张扬,但他的创作,是真正能称得上是书法艺术的书法。读之品之,常常感到有一种豁然洞开的艺术感受。真正的书法家在民间,是那些从不张扬,自己埋头创作的普通人。这其中,大概徐新国就是一位。

  谈及此,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大概十几年以前,时任中国书协领导的刘炳森先生与我有一次深谈,他说,现在要真正把书法当做艺术品来收藏,应该收藏民间的,民间有的书法家的作品比京城经常抛头露面的书法家的作品都好。刘炳森已经过世多年,但他的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当然刘炳森这是极而言之,但我想是发乎于心的。

  现在确实不一样了,写字的人少了,书法渐渐成了收藏品,不过民间不乏好的书法。徐新国的书法,乍一看去,他信手泼墨,潇洒随意,自然流畅,但在这看似轻松自如的挥洒中,却透着他刚劲的品格。细品他的书法,我们感觉贯注其中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气韵流动,他在整幅作品中行气从头贯注直下却又能关注左右笔势互相勾搭,从而浑然若一个整体。他懂得变化,并且善于运用变化,不仅线性运用很得体,而且深深把握轻重缓急。他在书法中贯注的那种气韵,实际体现的是军人的阳刚之气。我深信职业在书法中是有影响的。军人这种职业赋予书法艺术本身,常常表现为一种气势磅礴的阳刚之美。这种特点,在徐新国书法中体现得更加鲜明和充分。品读徐新国书法,常常让人感受一种爽利生风的磅礴之气。书法是讲究风骨的,没有风骨,就难以形成自家风格。在风骨上的追求,恰恰是徐新国这些年书法的努力方向。

  徐新国对书法的热爱,纯粹发自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磨刀不误砍柴工,徐新国的书法,的确是下了一番硬功夫的。他在居室中最大的那一间,摆上了一张很大的画案,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假日休闲,工余饭后,这成了他全部的精神寄托。

  徐新国的书法是从临摹名帖开始的,他取百家之长,但向来不囿于绳墨,师古而不泥古,学习传统却不拘于法度,在追求变化的风格中创造一种灵动和飘逸,寻找一种雅致和宁静,这正是他的书法渐渐有了自己特色的关键所在。在他看来,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承载汉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学科。因此,在中国有追求的书法家决不止于竞技的层面,也不应仅仅止于艺术的探索,而是“借乎艺而达乎道”,关乎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灵魂的养成。徐新国认为,中国古代书法,历来重视把人格内涵作为品评书法的切入角度,要求学书者在追求技能、艺术完善的同时,还必须追求和完成人格的自我修炼,也就是“作字先做人,人奇字千古”。书法对人格的观照,古代最典型的例证当数颜真卿以及颜氏书法。近代社会,蔡元培、鲁迅、晏阳初等先辈都是书法美育价值的极力倡导者。近些年来,书法所忽略的或是故意撇开的,正是道德精神在书法中的体现。比如被称为宋体之祖的秦桧,即使今天我们的印刷体依然采用他的书写,但千百年来,谁也不愿把宋体称作秦体,因为那是大奸之谓。还有,被称为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的蔡京,书法称绝当时,但后来却鲜有流传,原因何在?因为他是北宋六大奸相之首,是个不讲道德的奸佞,因此人们也就不愿再谈他的书法。相反,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书法名帖至今在社会仍被奉为经典。为书先为德,写字先做人,我想,徐新国是深悟这些书法大道的。或许正是从这些为书之道上,他领悟了书法的真谛,或许从先贤大师身上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他的书法艺术才有了一种难得的苍劲和古朴。也正是他丰厚的古诗词功底,他扎实的国学修养,他对“书德”的坚守和追求,为他的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的书法渐渐充满了古风古韵,我认为这标示着他的书法艺术的光明前景。

  书法家必须要以心中的文化学养做基础。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艺术与你的综合知识是互通的,比如诗词、歌赋与书法之间,彼此可以相互滋养。

  通观徐新国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追求和道德的追求,远在艺术技巧的探寻之上,他把书法艺术的美与人格的美,完整地融汇于笔墨之中。看他的作品,不仅能获得书法美感,更能获得书法中人文精神的体验和道德修养。他性格豪放,胸怀宽阔,用笔酣畅,挥洒自如。徐新国的书法,追求的是从传统书法中汲取营养,然后创造一种骨力雄健、刚柔相济的书法品格。他的作品章法有据,每笔每划都力求必有出处,追求的是不断创新。正是在这样一种长期孜孜以求的探索中,他也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鲜明风格。他探索书法艺术,也在探索比之书法艺术更高层面的人文精神。

  这些年来,有些领导者开始习练书法,也有些颇成气候,成为领导兼书法家,这应该是一个好现象,这说明了我们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进步。其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书法与政治的关系,历来高冠于其它所有的艺术形式。大忠者如岳飞、颜真卿,无论写字做人,都可堪称人生之楷模。在古代,传统的士大夫习字修身,甚至成为出仕治国的条件和基础。

厚德载物

  今天不同于古代,但作为一个有追求有修养的从政者,一样可以运用书法张扬自己为官从政的个性品格,一样可以在笔墨之间传导自己所信奉的理想情怀和人文精神。然而,笔墨难写是精神,苦练一笔好书法,对一个人来说只要下足够多的功夫是可能实现的,而要在笔墨间张扬道德理想,实现书品与人品的完整统一,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得很好。其实写好字与做好人是统一的。在这个问题上,徐新国作为一名军队机关干部,他在人品和书品上是统一的,他为人忠厚,宽人责己,善交知心朋友,讲究道德操守,他虽然承担着异常繁重的工作任务,但他闹中取静,忙中偷闲,追求的是一种高雅健康的文化修养。徐新国不仅以书法为人们做了一个可供学习的样板,也在生活追求上提供了一个可供人们效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率真而不离法度且有气韵。无法度不足观,死守法度也同样不足观。徐新国的书法正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结合点,这就是他善于把握书法的度。我们有理由为他的书法创作成就表示由衷的祝贺,也期待他在书法艺术这条路上走出更加光辉的前景。

  (作者系《解放军报》原文艺部主任)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