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以笔会友论古今,两岸共话“书同文”

时间:2012年09月2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怡梦

  一个网络汉语言交流平台,采取两岸互相审查的机制,共同编写繁简字检索引擎,台湾同胞接受一部分简化合理的简体字,大陆同胞接受一部分仍有传承价值的繁体字,两岸达成共识的部分会被固定下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两岸共同探索”。

  “汉字的第一次书同文是秦始皇通过政治手段达成的,这一次书同文需由两岸的汉字使用者共同决定。”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在不久前于枣庄市举行的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上如是说。本届两岸汉字艺术节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共同主办,以“汉字的渊源与流变”为主题,通过书法作品展、两岸书法篆刻艺术家笔会、学术研讨等形式促进了两岸汉字艺术的交流,增强了两岸同胞向世界推广汉字艺术的信心。

  在题为《汉字的再一次“书同文”》专题演讲中刘兆玄指出,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依靠视觉辨识并仍在使用的文字,与依靠声音辨识的拼音文字相比,这种从具象图画到抽象符号演变而来的文字也被称为逻辑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今天都已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汉字仍在不断发展壮大,这得益于祖先的一次正确而艰难的选择。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所有的文字都倾向于“手之所写”能和“口之所言”一一对应,这是汉字发展早期少量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很难做到的,我们的祖先没有选择大量推广通假字使汉字变成声音文字,而是发明了形声字,既承载了文字的表意信息,也解决了指示读音的问题,见其字知其意、知其音。今天的常用汉字中有90%是形声字,换言之,如果没有形声字,我们所说的话里有90%的字是无法形诸笔端的。

  视觉辨认文字令大规模的“书同文”成为可能,刘兆玄以拉丁语为例指出,拉丁语原是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很多欧洲语言的源头,但由于它是依靠声音辨识并以拼音方式书写的文字,当时欧洲各地区的方言口音又千差万别,导致各民族国家虽然说的都是拉丁语,拼写却大相径庭,形成了今天“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局面。与拼音文字相比,单个汉字辨识度高,有西方学者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篇英文文稿中所有单词只留下首字母和末字母书写是正确的,中间的字母序列全部打乱,人在阅读文稿时通过上下文还是可以了解每个单词的意思,但是以这样方式错误书写的单词单独辨认就很困难,而一个汉字只要一部分部首和相对位置确定了就不会认错。汉字具有高资讯密度的优势,同样意思的文字,分别译成英文和中文,其长度比是7:5,高速路上的汉字提示语所需辨认时间比英文短。

  这都是汉字能够影响整个东亚文化圈的原因。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刘兆玄指出,因为汉字以视觉进行辨认,所以具有艺术性,书法艺术拥有世界上其他文字都不具有的审美特质,书写汉字时的肢体表达和汉字本身的结构之美给舞蹈、音乐等其他门类艺术提供灵感和启发。

  今天,全世界有三四千万人在学习汉字,但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拼音输入法的推广,汉字也面临危机,提笔忘字、使用拼音输入法选不出正确的用字等现象影响了汉字的健康发展,随着手写输入法的日益完善,这类问题当有所缓解。而具体到两岸同胞,更为常见的问题则是繁简汉字的辨认,一些繁体字因书写过于复杂而不为简化字地区的读者所认识,一些简体字因过度简化而失去了承载汉字文化的核心元素,对此刘兆玄表示,大陆同胞都知道繁体字书写美观、文化底蕴深厚,比如“干”、“发”、“面”等字的繁体写法和简体本不是同一个意思,简化之后文化信息就有所失落;同样地,台湾同胞也都了解简体字书写使用方便,比如“粗”在繁体字中有三个“鹿”叠在一起的写法,是一个会意字,段玉裁《说文解字》中注:“三鹿齐跳,行超远也。”而脱离了狩猎文化的原始背景,今人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很难“会意”了。

  两岸共同努力的目标是通行的文字能让全球华人都认得,谈及此,刘兆玄为到会者演示了“中华语文知识库”的使用方法,这是一个网络汉语言交流平台,采取两岸互相审查的机制,共同编写繁简字检索引擎,台湾同胞接受一部分简化合理的简体字,大陆同胞接受一部分仍有传承价值的繁体字,两岸达成共识的部分会被固定下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两岸共同探索”。

  对于书法艺术的传承,刘兆玄特别提出,电脑对世界各国的文字书写都有不同程度的冲击,而汉字遭遇的危机其实早在硬笔普及时就已经开始,自来水笔的出现令汉字书写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以往人们习以为常的毛笔书写成了仪式性的存在,刘兆玄认为,硬笔书写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对软笔书写技巧的兴趣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对此台湾著名词人方文山别有妙法。方文山长期从事中国风音乐的制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汉字艺术怀有深挚情感,他已参加了三届汉字艺术节,致力于思考怎样以流行文化的模式推广书法艺术。“年轻人没有学术背景,也不是书法家,推广者必须用通俗的包装,让他们觉得书法艺术没有门槛,第一时间就能读懂、看懂。”方文山认为,书法艺术具有仪式感、视觉冲击力,书写过程极富戏剧张力、表演空间,据此,他构思了一部“书法偶像剧”的主线故事。故事以仓颉书院一群年轻有为的书法研习者为主要人物,他们各习篆隶草楷并互相不服,但不断遭遇高丽书院、扶桑书院的挑战令他们团结起来精益求精,最终在与书法挑战者的切磋中赢得胜利。方文山还提到,“书法偶像剧”的看点在于书法艺术能和武术、舞蹈等肢体表演相结合,整个书写过程可用音乐、灯光等手段进行立体化处理,甚至可以融入嘻哈风格,“这是一种很东方的涂鸦”。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于明诠探讨了书法艺术的道与术。他追溯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书法艺术的定位,“文人余事”、“书为心画”、“书者如也”等都揭示了书法者首先是文人,书法艺术须以个体情怀、内心诉求为内涵,而今天的书法家技艺渐精,文人的底色却渐渐褪去,书法渐趋美术化,书法艺术的审美旨趣渐为美术作品的衡量标准所偷换,笔墨艺术与绘画的不同在于前者追求的是内在气韵而非耽于美的感觉。于明诠说,粗陋的技巧不会妨碍心性的表达,而空洞的精神世界会导致书法作品华丽而苍白,谈到文人与艺人的区别,他认为应该是社会良知、文化担当、文以载道的志向,“书法艺术在现代性转换过程中应作出正确的选择,明确自身的舍弃与坚守,今天的书法家应像古人那样,作字先做人”。

  会上还讨论到,今天研习书法,古人的精神无法照搬,如何把今人的生活、精神融入书法。诚如刘兆玄所言,汉字作为交流工具,书写形态、传播方式或许会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但作为文化的载体,会为全民所欣赏和留存,工作中使用电脑,给朋友的书信仍会用手写,甚至软笔,这就像电子书不能取代纸质书一样,这是使用者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有利于汉字传承的文化政策也不可忽略,攸关文化的事件,还需两岸同胞向着同一方向不懈努力。


(编辑: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