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学对外交流步伐加快

时间:2012年09月18日来源:文艺报作者:

  有作家曾经说过,如果你要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阅读这个民族的文学作品。事实上,当代中国社会所迸发出来的巨大活力、当代中国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和精神面貌,无不在当代作家的笔下得到细致深刻的反映。中国文学走出去,不仅能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学,也能使世界文学版图更加完整。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华文化走出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门类,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快。10年来,中国诗人连续应邀参加了在波兰举办的“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而创立于2007年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也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借助这些国际交流平台,中国诗人不仅增进了与外国同行的交流和友谊,还扩大和加强了中国诗歌在国际诗坛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作家也接连出现在各大国际书展之上。特别是在2009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作为主宾国,中国作协组织了多达百人的作家代表团参会,成为书展上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除了来自13个省市的70多位作家分赴各城市开展了富有成果的文学交流活动外,还有20余位中国作家在展馆面对外国读者朗读自己作品的译本,坦陈创作的心路历程,直接的交流和沟通打动了当地读者,传递出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魅力。

  近年来,各文化机构推出多项举措,扩展了对外文学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实现平等对话,中外文学交流的步子迈得更加扎实稳健。2005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正式设立主宾国,至今已有法国、俄罗斯、德国、希腊、西班牙、印度、荷兰、韩国等主宾国派作家参展,在“文学之夜”等主题活动中与中国作家展开多种形式的文学交流。《人民文学》2011年推出了名为“路灯”的英文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当代世界文学》杂志社以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为平台,于2010年创刊出版了英文版《今日中国文学》,推动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中国作协立足文学本身,以作家为主体,持续举办了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中外文学活动。自2009年起,中国作协在境内外举办了中美、中法、中德、中西、中意、中澳以及中日韩三国文学论坛活动,最大的亮点便是中国作家与西方主流文学力量面对面,展开坦率而富有深度的对话。作家们并不回避不同观点的碰撞甚至激烈交锋,又在对话中相互发现,就共同的文学理想达成心心相印的默契,这一做法使中国文学在西方文坛发出了自己的响亮声音。

  文学交流不是单向度的,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在中国作家频频亮相国际文学舞台的同时,外国同行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一睹中国文学的“庐山真面目”,中国作协创办的国际写作营由此应运而生。迄今为止,已有来自22个国家的作家在庐山、天津、唐山国际写作营中,通过文化采风、专题座谈、撰写文章的形式共话文学创作。

  翻译对于文学交流而言,如同隔空架起的桥梁,是连结不同文化、多样心灵的纽带。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设立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旨在表彰在介绍中国、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外国翻译家、作家和出版家,至今已有22人获奖。这一举措不仅鼓励了对外文学译介,也显示出我国重视文学对外传播的决心。

  中国作协积极致力于推动优秀文学作品的译介,几年来共资助编辑在境外翻译出版的当代中国小说选俄文版4卷、英文版5卷、波兰文版3卷、韩文版1卷、捷克文版1卷、德文版1卷,超过100位中国作家的中短篇小说收入其中。同时,中国作协还举办了两届“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来自12个国家的20多位中国文学翻译家同近20位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学者就当代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探讨和交流,为壮大对外译介队伍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如何展示中国当代文学多样和包容的精髓,对外文学交流任重道远,值得期待。


(编辑: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