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文学生态的重建与叙事伦理的嬗变
通俗化转向与类型化写作
——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文学生态的重建与叙事伦理的嬗变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在整体精神气象上与社会大众文化心理潮流的趋同、合流变得格外突出。在商海奔涌的市场化环境中坚守了十余年的重量级的严肃文学作家,不分辈分和立场,相继自觉转入面向文学市场、亲近和依靠文学市场的新的写作与生存状态。另一方面,文学、文化市场也在体制、机构的改革、重组过程中趋于成熟、自足,过于生猛、鲁莽和粗放的那种直扑钱袋和直击眼球的初级阶段的市场策划和营销动作,逐渐被更加优雅、温婉、更有风度、深度和气度的专业化、特殊化和个性化、人文化的细分市场的精致打造和身段柔软灵活的营销策略所取代。新旧并存的文学格局,在排除了严峻的代际淘汰机制的同时,也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降低了新世纪文学价值起评标准和文学审美情趣的底线。当利益影响到社会普世价值观念时,很难直接转化成经济利益的纯文学日渐式微,而与市场经济结合紧密的娱乐性文学方兴未艾。在此过程中,军旅长篇小说也出现了向通俗化与类型化转向的写作趋势。
“通俗化转向”:
军旅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对接
“通俗化”了的军旅长篇小说,商品属性日益加强,无论是在语言、叙述、结构还是在人物塑造、生活表现、精神书写、审美追求等方面都开始了类型化文学的审美重构。不经意间,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已经变换了存在方式和发展路径。
2005年似乎是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发展历程中的转折点和分水岭:此前,在现实主义的底色上,新一代中青年军旅作家勇于进行形式探索和技术创新,文体意识的自觉性与文学视野的开阔度显著提高,这使得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复而盛大的多元景观。然而伴随着新的消费主义文学生态的建构成型和逐步深化,军旅长篇小说开始了文学性层面的“通俗化”转向,绝大多数作品尽管依然较为均衡地维持在“水平线”之上,却鲜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重要作品问世。军旅长篇小说逐渐丧失了艺术探索和形式创新的锐气,生活质地日渐稀薄,思想深度渐趋下降,文体自觉与技术创新的新思潮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电视、商业出版为媒介的“通俗化”浪潮。近年来的军旅长篇小说在图书市场和电视剧市场风光无限,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社会影响。“通俗化”了的军旅长篇小说,商品属性日益加强,在生产、传播、消费、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开始了文学生态的重建,无论是在语言、叙述、结构还是在人物塑造、生活表现、精神书写、审美追求等方面都开始了类型化文学的审美重构。不经意间,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已经变换了存在方式和发展路径。
“通俗化”无疑舒缓了军旅长篇小说文化身份的焦虑,使得军旅长篇小说可以放低身段儿,轻松愉悦地步入生活现场,直面当下的军旅现实生活,近距离观察,第一时间反映正在进行中的新军事变革进程和部队信息化建设实践。军旅长篇小说对军旅现实生活的介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相应地得以增强。而在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核方面,“通俗化”的军旅长篇小说仍然坚守并高扬着以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军旅文学的基本价值伦理,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可以说是在以最通俗、最好看的故事表达最崇高的英雄精神和最深沉的爱国情怀。由此,小说追求“好看”的“通俗化”本源与军旅文学的意识形态规定性相契合,军旅长篇小说所负载的“强健而充分”的现实主义价值伦理与大众追求愉悦刺激的阅读期待达成了完美的遇合。军旅长篇小说在短时间里迅速聚拢了人气,培养并巩固了数量庞大的读者群,军旅长篇小说所高扬的崇高感和英雄气在全社会得以广泛传播,进而形成一个牢固而强势的“军旅亚文化场域”,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而言都将是一股无形但却巨大的精神动力。回归文学对象的生命伦理和生活本体,重视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观照军人的个人命运和个体经验,反拨了长久以来“政治话语”对军旅长篇小说的规训和异化,这使得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获得了新的更为广阔、深厚的精神资源,获得了新的观察、认识生活的角度,获得了新的叙事方向和动力,得以在历史、战争和现实层面探寻更为广阔的人性空间和精神存在,从而整体性地成为一种探寻生活质感、生命深度和生存状态的“伦理叙事”。
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日常经验叙事在文本建构上体现着自身特有的美学逻辑。首先,在题材内容选择上,聚焦于细枝末节的日常生活领域。小说创作与日常生活直接对接,对日常经验进行汇集和放大,从而体现和满足着读者的日常审美习惯。其次,日常时间的线性结构使叙述显得清晰而简明,悬置、延缓、降低了情节的推进速度和戏剧化程度。一方面,细节成为文本叙事的支撑,作者不再过分依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对生活流态的细腻呈现来结构故事;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自我重复和延宕使得小说结构趋于单纯,作家在叙述过程中以不断“重复出场”的人生片段和生活遭际驱动情节,冲淡了故事情节的“复调化”。此外,对日常语言的强化,凸显了生活的在场感,创作主体在叙事中大量采用直白浅显、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化语言,从而大大增强了文本的生活气息。
“类型化写作”:
网络小说与电视剧本文学创作受关注,
消极影响值得警惕
在网络军旅长篇小说中可以看到,“铁血精神”已经上升到国家、民族和军队集体的高度,成为一种普遍且有代表性的新世纪军人的职业情绪。
近年来的军旅长篇小说还存在着严重的“电视剧化”倾向。其特征概而言之:透支作家有限的写作资源,自我重复、批量生产,小说剧本化、情节戏剧化、故事世俗化、意义大众化。
从青春文学、都市白领文学、情爱文学到铁血小说、官场小说、穿越小说等等,在商业时代大众文化传播主导下,类型化成为文学艺术商品属性被强化和放大的必然趋势。类型化的文学与类型化的电影就像超市中摆放的货品一样,通过自身特征的集约化呈现和标签化的定位摆放,能够更方便快捷且有效地吸引特定消费群体的目光,最终实现文化的定向传播与快速消费。“类型化小说是通俗小说基本的存在方式”,传统通俗小说不脱言情、公案、武侠、科幻等门类,在新时期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影响下,类型化小说在上述门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悬疑、玄幻、推理、谍战、架空、探险、考古、盗墓、官场、都市、伦理、婚姻、战争、军旅、职场、商战等类型,作品琳琅满目,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近年来的军旅长篇小说正在成为又一个类型化了的文学场域和题材空间,毕竟,新世纪初年的军旅长篇小说全面繁荣,在与网络和电视等新媒体联姻后,也造就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商业传奇,由此所引发的市场对稀缺优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资本重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尽管,站在纯文学的立场上来看,高度类型化的军旅长篇小说就如同包装精美的文学快餐,总还是少了些独特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但从普通读者“浅阅读”的现实需求来说,直白干净的小说语言,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浪漫传奇的人物命运,扑面而来的英雄气息,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伦理,剧本化的写作策略,瞄准当下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年读者的阅读变化,强调故事情节推进的速度,所有这些都使得军旅长篇小说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社会阶层、职业背景、教育程度、年龄层次的人们的阅读期待。换句话说,纯文学领域中的溃败或曰退潮,在带动了网络军旅文学和军旅题材电视剧繁荣的同时,也直接成就了商业出版市场中军旅长篇小说的兴旺。
简单梳理一下,不难发现,网络小说和电视剧本文学已经成为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类型化写作总体景观中最具发展潜力,也最为强势的部分。在军事文学原创网站上,网络军旅长篇小说动辄点击率超过数十万,拥有数量众多的读者。这些网络写手或是有过军中服役经历,或是狂热的军事发烧友。与传统意义上的军旅长篇小说作家相比,他们对世界各国军情、战争历史、战略战术、军事科技与武器装备都更加熟悉且有着长时间的跟踪式研究,因此这些网络作者对中国军事发展的现状及高科技条件下的未来战争多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观点。然而,仅仅如此,还不足以吸引如此众多的读者,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想是由于上述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强烈的“铁血精神”——即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出于对军人职责与使命的崇高理解,出于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思考,并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而升腾起来的直面战争挑战,勇于牺牲奉献的社会普遍情绪和价值认同。
和平年代里,由于国家、民族、社会对战争的疏离和拒斥,军队、军人和军旅文学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边缘化的窘境。长久以来,军旅长篇小说的主题基本上都是军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适应。军人的“铁血精神”也正在被日益庸常化的物质生活所遮蔽,军旅长篇小说也渐渐失落了崇高感和阳刚之气。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大量应用,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引发了军事思想、组织结构、军队编制、训练方式等的重大变革。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军队也面临着改革和调整。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的影响,功利主义对理想主义的冲击对军营文化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现实,军旅长篇小说理应发出自己强硬而积极的声音。军人的思维与普通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军人血液里流淌的首先是“英雄主义”和“尚武精神”,其次才是对和平的向往。诚然战争是悲剧性的、可怕的、可恶的,而和平是美好的,但是和平不是向往来的。军旅长篇小说如果究根溯源,其本质属性也是“生而为战争的”。在网络军旅长篇小说中可以看到,“铁血精神”已经上升到国家、民族和军队集体的高度,成为一种普遍且有代表性的新世纪军人的职业情绪。这种转变,我想除了作家本体创作观念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文学以外: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民军队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也日益复杂和迫切,中国军队和军人的战争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亟待进行加强和调整。网络军旅长篇小说中的“铁血精神”之所以被提升至主题层面进行表达正是基于“现实生活内容”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的军旅长篇小说还存在着严重的“电视剧化”倾向。所谓“电视剧化”大体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小说家有着明确的电视剧改编诉求,因而在创作过程中自觉地服从电视剧本的结构与艺术特征;二是作家将电视剧本稍加改写,甚至几乎不加改动便以小说文本的形式出版。电视剧改编与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接轨和直接对话,迫使小说写作进入了一个批量制作的时代。产量要多、速度要快的市场机制,与小说写作要不断沉淀与思考、艺术上要精益求精的文学规律之间的矛盾在短时间里无法统一,而且迅速导致了作家“库存”积累的不足和创作状态的浮躁。其特征概而言之:透支作家有限的写作资源,自我重复、批量生产,小说剧本化、情节戏剧化、故事世俗化、意义大众化。
在很多类型化的军旅长篇小说文本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战争场面的真实状态缺乏亲身经历与厚重鲜活的生命体验,缺乏有意味的鲜活生动的细节。作者也无意为这类“商业快餐”去下功夫研究历史真实和进行实地调研。读者从中感受不到历史的温度也嗅不出战争的硝烟。小说文本层面展现出的更多的是娱乐化的审美趣味和电视剧化的叙事伦理。当下的军旅长篇小说存在着严重的“伪历史叙事”倾向,部分作家不去采访历史的亲历者,不去做田野调查,就依靠着有限的历史资料、飞扬的想象力和圆熟的叙事技巧,将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植入历史与战争背景中去,就可以炮制出所谓的战争历史小说。从中,读者看不到当年的现实生活场景,没有可信扎实的生活细节,感受不出时代的风貌和历史的温度,此种“伪历史叙事”自是难以令读者信服的。
类型化写作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值得军旅作家们警惕。一是类型化写作可能使文学创作走向“模仿写作”,使作家失去独创能力,文学那天才、智慧、美好、高尚的神性也就丢失了。二是文学类型化写作可能导向一种完全商业化写作。文化产业具有高度灵敏的嗅觉和对利益的洞察力,它能从文学作品元素中发现那些最有增值可能性的元素,将其类型化,迅速进行再生产,而另一方面,类型化所包含的经济利益对于作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使得他们的创作有意无意地朝着类型化倾斜。我们不能否定和制止“商业写作”,也无权阻拦作家靠写作挣钱,但是文学的本体属性或精神要所决定了文学创作的“人本主义立场”——就是一种对人心世界关爱、护卫的人文主义立场,即作家在为读者写作时,固然是在自觉不自觉之中用自我设定的文化或自身所认同的文化来规范和型塑读者,但也不能超脱读者的精神需要。
写作不仅是“高尚的娱乐”,而且是“美好的避难所”。文学如果书写的不是理想的诗篇,建构的不是梦想的诗学,那么文学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质疑。因此,全面提升军旅长篇小说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也便成为了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通俗化”转向过程中无法规避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为,对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而言,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一定是在诗意与思想相融合的本真存在方式中,对人的存在、人性的深刻体察与发现,以及小说存在的历史开放性和未完成性的继承与推进之中才有可能完成。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