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葡萄不酸 奥斯卡不甜

时间:2012年03月0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苏妮娜

  奥斯卡作为一个立足美国、放眼世界的国际电影奖项,其评价尺度时常是在商业与艺术、民族与全球、创新与守旧、宽容与保守之间徘徊。所以,常常是你押大他开小,你押多他开少,总之,你要是瞄着一个既定的标准去“打造”得奖电影,还真是很容易失手。国产电影与其花很多力气不断揣摩奥斯卡的用意,还不如沉下心来先讲好自己的故事。

  如果说默片在技术上有何值得膜拜和返顾的地方,那我觉得,恰是为了在这个强调视听之娱已达极致的年代,对科技手段的无止境追索做一个反向提醒——电影可以沉默,电影也可以没有颜色,所有这些激起人感官刺激和欲望的视听手段,都只是外在于电影内核的形式层面之物,如果愿意,也可以从容地摆脱。

  在我看来,本届奥斯卡的获奖电影没有那么出色。这么多年,奥斯卡都再没出现过1995年那种巅峰对决,那一年,《肖申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角逐,《低俗小说》《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都是场内选手,那是美国电影黄金时代的延伸。我们这些新一代的影迷就是通过那些电影开始了解奥斯卡,培养自己的电影品位的。只不过,奥斯卡并没有神奇的力量,不管而今它的颁奖礼怎样星光熠熠,都无力改变电影自身的暗淡——越来越向技术性和奇观化滑行,那注定一去不返的命运。

  一

  默片《艺术家》的剧情不需多说,一个流畅而通俗易懂的爱情故事,伴随着的是关于默片时代如何结束,有声电影又怎样到来。这电影最亮眼的,还在于它本身就是“默片”,是关于电影的电影,这里边既有对人的命运的隐喻,也有对于技术的态度。

  好多人指出,这部向默片时代致敬的电影,对默片模仿得不像。包括女主角的样貌气质太现代,对默片镜头的运用不够典型,等等。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采用默片形式所获得的成功,根本与模仿得像或不像没有关系。模仿默片,还原那些已经被遗忘的电影叙事手段,只是这部电影成功的技术性元素,而不是采用这种技术元素最主要的意图。如果说默片在技术上有何值得膜拜和返顾的地方,那我觉得,恰是为了在这个强调视听之娱已达极致的年代,对科技手段的无止境追索做一个反向提醒——提醒看电影的人们,电影可以沉默,电影也可以没有颜色,所有这些激起人感官刺激和欲望的视听手段,都只是外在于电影内核的形式层面之物,如果愿意,也可以从容地摆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不管是怀旧、还是迷影情结,最重要的在于,唤起了我们对电影最初的感动。

  摆脱了那些细腻逼真的色彩和航拍、微距等种种花样翻新的视觉手段,电影照样能把故事讲好,而且更容易把人的注意力收束在情节、行动、表情这些电影内部的观赏元素上。“淡极始知花更艳”。从默片盛行的上个世纪初,到本世纪初,一百年间,电影的科技元素一直在累积,在叠加。试想,为何不可以横空出世一部《艺术家》这样的电影,以减法示人呢?如果人们接受了《艺术家》,不是恰好可以说明,对于视听饕餮般的追求,不是电影的本质性追求,科技手段的提高,也不是电影技术发展的唯一道路么?

  那从无声到有声的技术变革,表现的仅仅是电影的命运么?电影中艺术家乔治,从“背时”到追赶上新的时代潮流,这故事的落寞感,其背后是整个现代社会飞速前进中被甩下的无数叹息——既是人,也是人们在前现代所创造的种种美好的往昔。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