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丁广泉:向孔子学习,收洋徒弟“有教无类”

时间:2012年02月2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雨檬

  在22年的教学经历中,他教过来自7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外国学生。在他的感染下,这些学生从中国文化的爱好者蜕变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在中西方文化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并不断为这座桥梁增砖添瓦,使它愈加稳固,历久弥新。这个人便是享誉京城的“洋教头”、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

  

  

  丁广泉与洋徒弟在教室里交流互动

  近日,率领洋徒弟们在夏威夷孔子学院表演、讲学的丁广泉,破天荒地在美国喜收新徒。上世纪80年代,丁广泉的恩师侯宝林在美国收了一个徒弟吴兆南,今天他承先启后地收了4个洋徒弟,并按照相声传承的传统习俗,特意为夏威夷孔子学院的中外教师演示并举行了拜师仪式。对于收洋徒弟教中国相声这件事,丁广泉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只要他们热爱中国文化我就会不遗余力地教下去

  每个星期六的下午,北京化工大学的一间教室里都会充满笑声。来自瑞士、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伊朗、越南等国家的年轻人走上讲台表演快板、数来宝、单口、对口等传统相声;讲台前,丁广泉拍着桌子为这些学生打着节奏,一一点评他们的不足与进步,讲解着逗哏与捧哏的站位和手势、“三翻四抖”的运用、快板的节奏、数来宝的韵律等。在丁广泉眼中,相声一定要当作一种知识来学习,即便是洋人说相声也要专业。“学而知不足,不学而不知不足。”他常常对学生们说,“这样一门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更要认真对待。”

  但是,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幽默的方式各自不同,“笑点”也不一样,很多人都好奇:外国人说相声的时候真的感觉到笑料了吗?“别以为相声就是逗乐,也不单是说学逗唱,相声应该被定义为汉语言和文化的一种表演形式。所以,我是在研究相声,教中国文化。通过这样的表演方式,让我的学生了解到中国的语言文化,这个过程会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并和中国建立永远的联系。”

  大家都以为丁广泉的学生必定个个都是中国通,是待在中国的“洋人精”。实际上,丁广泉的相声课堂里也还是会坐着一些中文成绩并不十分优异的留学生。“如果仅仅重视这些学生的说学逗唱,那确实有一些学生的水平不够。因为,相声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表演艺术,很多中国人尚难掌握,何况是外国人,有的学生不具备说相声的条件,也不具备表演的天赋,但从我个人来讲,秉承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只要他们真正热爱中国文化,我就愿意不遗余力地教他们。”

  不为廉价的笑声 不寻求感官听觉上的刺激

  为了帮助学生们追溯中国的历史,丁广泉课下会为学生们精心准备一些学习资料,比如介绍中国历史典故的《八扇屏》,丁广泉希望他的学生可以通过“贯口”表演记下这些生动的历史人物。拗口而又长篇的文言文,即便是中国学生也要消化很长时间,对于这些生长在异国,说着外语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丁广泉知道这其中的艰辛,他不断鼓励学生们坚持,因为他相信这些各具性格魅力的历史人物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我知道,即使他们都背下来,也只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皮毛,仅仅是知道有楚霸王、项羽、张飞这样一些人,发生过一些故事,但这仍为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打开了一扇门。”

  但是,如今的相声段子里少了些许历史典故,更多是诉说着这个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现象。丁广泉说:“在相声段子中多加入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题材,这无可厚非,但是相声作为一门艺术,完完全全地追求廉价的笑声,这就不对了。并不是说,从网上或者电视上看见一些现象,随便揭露一下就是相声了。”

  如今,小剧场里的相声演出爆满、网上相声段子的点击率不断攀高,一时间相声成了最大众的艺术,但是哄堂大笑之后,让人不断传诵的经典却越来越少了。丁广泉认为,这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相声表演艺术的精髓。他很担心现在听相声的人把在网上、小剧场看到的那些演出当成相声的全貌。他说:“相声有将近200年的历史,经历了数个阶段,我们都希望将它作为宝贵的文化精品呈现,但是现在的状况不尽人意,有一些低俗、不入耳的内容充斥着舞台。我们应该将相声前辈留下的财富延续下去,而不是糟蹋这种艺术。所以我一直在课上不停地对学生们说,真正的相声要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不单单是满足现场效果的搞笑。相声要逐渐地发展和前进,观众更需要通过相声去认识其中积淀的文化与艺术,而不是寻求感官听觉上的刺激。”

  为社会服务 为中西方文化搭建桥梁

  在丁广泉看来,相声除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有更重要的使命——为社会服务,为中西方文化搭建桥梁。“在说学逗唱上我不会过分苛求他们,但我对他们有其他要求。你来我这里免费学习,在学到了知识和本事以后,应该有一种责任感,有点良心,知道回报社会。”相声的学习确实为学生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由于学习相声的缘故,从事文学翻译的美国“80后”莫楷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语境,瑞士小伙李牧可以在地铁上打快板为日本地震灾区的灾民募捐、奉献爱心。“从大的方面讲,他们是加强各国人民之间友谊和团结的纽带、桥梁。这座桥梁能让中外友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相互理解。对他们而言,这些工作的意义远远超出说相声的意义。”丁广泉说。

  另一方面,丁广泉相信相声是在欢笑中为社会服务的好方式。他经常会带着学生们“下基层”,到老百姓中间进行义演,北京丰台区文化馆、北京和平里社区都经常能看到他和学生们的身影。“只要是社会上的公益活动找到我,我都很乐意参加。不仅是我,我的学生们也有这样积极的想法。有一次,我们计划去监狱慰问演出,但是没能成行,大家都挺失望的。他们身上都有能打动人的闪光点,透露出一种好品德,而这正是在我这里说相声的首要条件。我经常对学生说,‘你首先要是一个好人,然后才能说好相声’。”

  那个时代过去了 或许再也没有第二个大山了

  在丁广泉的所有徒弟中,大山是最有名气的,他是那时外国人走上舞台表演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人物,虽然这位爱徒已经很少站在舞台上说相声了,但丁广泉还是对他赞赏有加,“首先,大山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他为相声表演付出了很多,但是相声表演艺术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在艺术造诣方面,他避免不了超越自我的瓶颈,尽管他现在从事的职业更多的是扮演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而不是说相声,这仍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会讲中国话、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观众们一直期待着第二个大山的出现。丁广泉也坦言,“或许很难再出现第二个像大山一样的洋笑星了,因为那个时代过去了。最开始和大山上台演出的时候,只要大山说出‘哥们儿’这一句话,台下就乐得前仰后合了。现在,除了我的课堂,大街上、社会上到处都有说着中文的洋人,他们句句中国话都听得懂。”谈及中国语言的传播,有一件事令丁广泉记忆犹新。“有一次我在美国看一档电视访谈节目,受访者是中国人,采访的时候,台下的记者竟然都用中文提问,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中文说得一个比一个流利,好像都跟我学过相声似的。”说到这他笑了。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