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怀:名曲悠悠 不朽弓弦
黄海怀:名曲悠悠 不朽弓弦——二胡名曲《赛马》《江河水》的创作故事
近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联、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的“2012湖北省新春音乐会”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举行。音乐会上半场为“黄海怀二胡奖”系列活动湖北作品展演,以二胡演奏的《赛马》和《江河水》向这位当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致敬。
黄海怀自幼生长于江西,但他却痴迷蒙古草原上豪放的音乐和音调。在缺少电视、广播的环境中,民歌成为人们传唱音乐的主要来源,其中一首蒙古民歌广泛流传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50年代,黄海怀听到后就被这首曲子激昂的曲调所吸引,凭借对音乐超群的记忆力,在没有曲谱的情况下将其改编为二胡独奏曲,即后来的《赛马》。当时只有26岁的黄海怀并不是专业的作曲,他的改编是感性化的,注重的是音乐的舞台表现效果,并不讲究音乐的发展、音调的展开。以蒙古民歌定调,着力表现蒙古大草原人民节日赛马盛况的《赛马》在1958年形成创作构思,1959-1960年完成创作。在1962年的羊城花会上,黄海怀演奏了《赛马》,引起了全场轰动,以致花会结束后回到宾馆,黄海怀用宾馆电话对着听筒那边热情的听众一遍一遍地演奏《赛马》。
由于当时教材稀缺,在《赛马》创作完成后,时任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现武汉音乐学院)二胡教师的黄海怀便将创作成果教授给学生,用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对二胡教育从经验化教学到理论教学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随后,这首曲子在武汉电台和武汉剧院相继拉响,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
《赛马》用简单的旋律表现赛马时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创造了极佳的舞台效果,所以为人民广为接受,从农民、工人到知识分子都能接受,使二胡演奏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但鲜为人知的是,目前广泛流传的《赛马》并不是黄海怀的原创作品,多为经过删减的演奏,因为黄海怀创作的《赛马》将蒙古民歌的长调运用其中,使整部曲子的演奏难度大大增加,所以很多演奏者将中间的长调部分略过,只演奏时长两分多钟的头尾部分。时至今日,为了表达对黄海怀的尊重,武汉音乐学院二胡专业的师生仍然使用原版《赛马》进行教学工作。
《赛马》还曾引起一段中国与蒙古国的外交争论。由于黄海怀的曲子独有的音乐表现力及韵味,“二胡皇后”闵慧芬出国演出时多演奏黄海怀的曲目,但蒙古国驻北京大使听到闵慧芬演奏的《赛马》后,指出《赛马》里有一段是蒙古军歌,对演奏提出异议,后经专家研究证实,《赛马》是中国蒙古族的民歌,随后这一事件就不了了之。
黄海怀的另一首二胡名曲《江河水》来源于东北民间乐曲。在作为代表参加广州花会时,黄海怀第一次听到用双管演奏的《江河水》,便被这首曲子的旋律打动,当时就萌生了将其改编为二胡演奏曲的想法。凭借积累的民间音乐的良好体验,黄海怀选择用当时极少使用在二胡演奏中的降B调来表现这首歌曲,降B调不仅使二胡的调性新颖,还使曲子的旋律和二胡的调律、歌唱性结合得更紧密,用二胡的线性将歌曲的音调、音色和歌曲所饱含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江河水》这首曲子最大的特点是民间揉弦的运用,看似都会拉、都能拉的曲子想要拉出韵味却不容易,民间揉弦、揉弦与不揉弦的差别一目了然,民间揉弦将音乐语言通过二胡表现的惟妙惟肖,《江河水》创作出来后随即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1963年,第一次全国二胡比赛在上海举行。黄海怀带着《赛马》《江河水》这一快一慢的二胡独奏曲参加了此次比赛,一同参赛的还有此后与黄海怀并列被称为“二胡三君子”的王国潼和鲁日融。比赛开始前,几位演奏者在下榻的宾馆演奏了各自的比赛曲目,其中黄海怀、王国潼和鲁日融的参赛作品都是独立创作完成的,这三个人的演奏引得所有参赛者和评委都过来围观,当时知名的二胡演奏家张锐及几位老教授听到黄海怀的演奏后连声赞叹:“了不得、了不得。”尽管引起了如此巨大的轰动,黄海怀、王国潼和鲁日融在比赛中却只获得了三等奖,由于演出服装不适合二胡演奏,导致弓拉进了袖子里,黄海怀只有将弓掏出后继续演奏,影响了最终的比赛结果。但那次失误并没有影响人们对这两首曲子的喜爱,自那之后,这两首曲子被录制成唱片开始广泛流传。
(本文根据黄海怀学生,武汉音乐学院退休教授李坚雄、王卉波口述整理)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