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特别关注]入世10年 中国电影与世界共赢

时间:2011年12月1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国内观点】

  中国是电影需求大国,也必然会成为制造大国

  韩三平(中影集团董事长)

  中国电影银幕今年达到10000块,未来5年估计可以达到30000块,观众达到13亿人次,票房增长到300亿到350亿,这样才能跟上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步伐。

  目前,中国电影刚刚开始起飞,或者说刚刚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而入世之后,从2003年开始的整体改革,我们做了很多准备,一是国家政策的准备,一是企业行为的准备,一是市场软件和硬件的准备,我觉得我们基本上刚刚准备好。去年全国票房超过100亿,我们正迎来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期,今年我估计能达到27%的年增长率。

  现在中国的GDP是38万亿,我们文化产业约占1.1万亿,电影产业中票房达100亿,占文化产业产值的百分之一。未来5年会发展到什么状况呢?文化产业要占GDP的5%,成为支柱产业。GDP按60万亿计算,5%那就是3万亿,中国电影产业的票房仍然占到1%的话,那就是300亿,所以明年我们还要翻一番,这就为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所有的从业人员、中国电影所有门类的公司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同时为全球的电影人、全球的电影公司,特别是美国的电影公司到中国来寻求合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我认为中国未来会发展成为一个电影需求的大国,同时中国也必然会是一个电影制造的大国,这两个大国相加,可以成为一个又大又强的国家。

  那么怎么来支持这个预计呢?一个是中国电影的观众人次,今年观众人次的增长率高于去年,但是票房的增长率并没有高于去年,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电影产业整体状况在向良性发展;第二个是银幕数高速增长,覆盖率大大加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东西部不平衡,沿海内陆不平衡,现在在政府的指导下,中国电影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发展,覆盖影院、覆盖银幕,我觉得这会为中国电影带来非常高速的发展。

  中国电影银幕今年达到10000块,未来5年估计可以达到30000块,观众达到13亿人次,票房增长到300亿到350亿,这样才能跟上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步伐。应该说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最低要求或者说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中国电影人的艰苦努力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国际合作。

  就国际电影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合作,我有几点体会和建议。电影是一个知识产权的交易,它的每一次交易都是只交易使用权,因为它的成本是不重复增加的——重复的交易成本非常低,而且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使这个成本更大幅度降低。合拍的难处世界各国都存在,经过双方的努力,总是会找到共同的地方——因为人类的艺术是共同的,文学艺术所蕴含的内容和形式是最容易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理解的。

  内容上的共同接受、商业上的共同接受,是国际合作的最佳方案。中影集团正在和美国的一些电影人、电影公司进行探讨,我们成功地合作了几部戏,比如《功夫梦》,还有正在拍的《太极侠》。我们需要各种技术层次、艺术方面的合作,中影集团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的探索。我们能够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提高中国电影的实力,做大中国电影的份额,使更多的中国人爱看电影。我们也需要纯技术合作,我们应当毫无保留地、敞开胸怀地把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技术都吸引到中国来,提高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整体质量和整体魅力。

  寻求与国际化接轨的创作思路

  薛晓璐(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著名编剧)

  大概6年前,我参加过MPA(美国电影协会)在国内的一个研讨会,中国编剧和好莱坞编剧共同交流了一些话题。在研讨会进行的过程中,中国编剧和好莱坞编剧分别列举出自己感兴趣的电影,结果双方都提到了一部当时非常有名的电影——《英雄》。

  好莱坞编剧们说,《英雄》是一部伟大的、极具创新性的电影,但是大部分中国编剧却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这让我开始思索,一部电影为什么会得到两种完全迥异的评价?我想原因可能在于中国观众与西方观众所习惯和喜欢的讲故事的形态大相径庭。

  我不能说自己很了解西方的观众和他们的编剧,但是我写了十多年剧本,大致还是了解一些中国编剧的创作习惯和喜好的。《英雄》在结构上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形式,这种形式西方的观众是非常容易接受的:一个多时空的,不是从头到尾、顺水推舟的结构状态——而这样的结构形式恰恰不是中国观众最喜欢和习惯接受的。因为中国的每个观众在小时候都会阅读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小说,那些故事都有一个从头到尾、章回体的结构形式。章回小说那样清清楚楚的讲述方式是大部分中国观众下意识能够很快接受的,当一种全新的结构形式对观众的观赏习惯进行挑战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觉得不适应。

  另外,中国观众喜欢什么样的终极讲述?比如说《英雄》,讲的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故事,这个皇帝我相信只要上过小学的中国人都了解,那么公众对这个皇帝的基本定位是什么呢?他是一个恶劣的、残酷的暴君。《英雄》恰恰在这点上颠覆了对秦始皇的塑造和解读。这样一种全新的解读,往往也会使中国观众产生一种动摇和疑惑。

  中国观众有自己喜欢和习惯的接受方式,习惯于影片对于人物的定位符合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己的原始判断和基本定位。因此我觉得《英雄》这样的电影在中国是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最近公映的《鸿门宴》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部电影也颠覆了故事的流程和主人公最后命运的选择,我相信也会引发很大的争议。

  但这其实很好,我觉得这恰恰给了中国电影一个更大的创作空间。中国编剧从不缺乏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捕捉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思考。中国古典的文学思想就谈到“文以载道”,所以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从不是中国创作者所缺少的。但是中国创作者缺乏一种现代化的、同国际更接轨的、更为广泛开阔的创作思路,缺乏一种同世界观众对话的技术手段,我们的故事仍旧习惯于老老实实地从头讲到尾。其实故事讲来讲去就那么多,因此怎样去发现一个独特的角度去阐述老故事往往是更重要的。

  比如说美国有部小说叫《可爱的骨头》,讲述一个小女孩被杀死后,她的灵魂发现了自己被杀的过程,角度非常新颖,这部小说后来被拍成了电影。还有一部叫《和莎莫的五百天》的影片,其实讲的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爱情故事,但是影片打破了故事的结构方式,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点。这些在故事层面本身比较传统的故事,却因为选取了独特的角度而焕发出了一种独特的光芒。我相信这些影片都会为中国电影改变固有的创作方式提供巨大的空间。

  【国外声音】

  中国电影要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方式

  艾拉·多伊奇曼(美国Emerging Pictures公司负责人)

  美国人经常谈DIY,就是要你自己亲自动手去做。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艺术家,都必须亲自做才能成功。当代艺术家要使用新的技术,特别是新的媒体,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粉丝,不懂新媒体的艺术家不再是好艺术家。

  夸张一点说,像音乐家、摄影师、表演家以及动画片制作人等等,任何一个制作艺术作品的人,他只需要1000个粉丝就可以生存下来。什么是真正的粉丝呢?你制作的所有的艺术品他都会买,这就是真正的粉丝——他可能会开车200公里去看你的片子,或者购买所有的衍生品,或者在谷歌里设置你的名字。当然,他们也会去购买你写过的书、印有你照片的T恤、茶杯,然后每天都在等待你的新作品问世。

  很多导演通过新媒体建立粉丝团,并通过粉丝团不断向前发展、延伸,不断拓展自己的产品。导演需要抓住观众,需要通过社交网站和观众们保持联系,让人们对自己的作品更加感兴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大为不同,原来的一些批评家、评论者,都是由专业人员来担当的;而当新媒体诞生后,很多非专业的粉丝也能发出响亮的声音。作为艺术家,你必须拥有粉丝。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是个好办法——你要把你所有的信息都公布到网站上,制作很多视频,让所有人分享,同时还要不断更新网站内容。

  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你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继续发声。你是一个公众人物,通过社交网络和粉丝进行沟通,当你有了新作品就马上告诉他们,而你公布的信息应该都是对粉丝非常有用的。当然你不会只是单向发布信息,社交媒体是一个双向的沟通,你把自己的信息发出去之后,粉丝也会回复你,和你进行交流。

  记住,你不能找别人来经营你的个人网站,而是必须得自己管。当然了,个人网站仅仅是一个工具,你没有必要成为一个制作网站的专家。如果你的技术不行,就找人进行战略合作。你可以去找一些大学生,他们了解社交网络,让他们来帮你做一些技术性工作,帮助你把你的声音发出去。

  电影要感动全世界观众

  约翰·波森(美国著名导演)

  进入电影业,不能一直呆在办公室。你要把自己展示出来,尽可能地去参加一些Party,与同行交换你的名片,也许很快你就有机会了。有时候这种交际工作显得很无趣,但你需要保持这样一种热情。你不要去想钱,我就从来没有想过,到底什么项目应该做,什么项目能够得到更多的钱——只要有生活就行了,它就像你身体中的血液一样。作为电影创作者,你一只耳朵要多听其他人的故事,另一只耳朵要听自己的故事,你要想想自己是谁,你的故事是什么——你要思考,感动你的故事,是否会被全世界的观众认可?

  让电影催生新型产业

  约翰·凯柏(华纳兄弟制片公司高级副总裁)

  现在可以通过拍电影来吸引游客参观,我最近同新西兰合作了一部电影,一边拍电影就一边有人来参观。这是一个新型产业,也许可以被称为“电影旅行业”,它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人可以被雇佣,更多的器械可以被租借,更大的市场也可以被开发。在澳大利亚要拿到政府40%的补贴,导演必须得是澳大利亚人,影片也必须是有关澳大利亚的题材。如果你是中国公司,要与澳大利亚公司合作拍片,可能会有一些增值税方面的优惠。另外还有PTV(美国华夏电视台)的奖励机制,尤其是数码后期制作方面,都可以赢得一定量的返税。

  记者观察

  国际合作已成中国电影常态

  本报记者 吴月玲

  十年前,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时在企业界包括电影界,“狼来了”之声不绝于耳。乐观一点的看法是,入世是挑战也是机遇;悲观一点的看法是,市场的开放会使中国电影完蛋。十年间,中国电影经过从低谷到复兴之路的爬坡,经过了各种类型片的探索,经历了浮华大片的失败,也经历了主流影片的成功,中国电影已从年产量不足100部,到今年年产量超过500部,票房也将突破130亿元。可以说,中国电影已经能够自信地屹立于世界电影之林。这种自信的态度可以更多地见于合拍片之中。

  日前,美国电影协会与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联合举办2011“电影大师”班,集合了奥斯卡委员会前主席西德尼·甘尼斯、全球最大短片电影节主席约翰·保尔森、华纳兄弟制片公司高级副总裁约翰·凯柏与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华谊兄弟影业董事长王中军等业内人士,为来自亚太地区的60余位年轻电影人讲授全球合拍片的现状和前景,并从电影剧本开发、影片拍摄、后期制作、营销发行以及好莱坞制片厂模式等入手,为中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把脉献策。

  合拍片的概念原先只限于中港合作拍片,由香港大导演李翰祥导演的《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开启了合拍片的历史。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定CEPA协议,大批香港影人北上,给合拍片打上了浓重的香港电影印记。这些合拍片和其他一大批合拍商业影片的出现,成为内地和香港电影市场重新复苏、走向繁荣重要原因之一。2004年,国产片票房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首次超过进口分账大片,达到8亿多元,占据55%的市场份额。而其中国产片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中,包括《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功夫》《新警察故事》《2046》等8部合拍片。2005年全国票房20亿元,国产影片票房再次超过进口影片,进入国产片票房前十名的有《神话》《七剑》《功夫》《头文字D》《韩城攻略》等9部,加上集合两地电影人才拍摄的《无极》,几乎全部为合拍片。2006年全国票房26亿元,以两地合拍为基础的影片依然傲视群雄,国产片票房前十位中,有《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霍元甲》等8部合拍片,这几部影片票房总和即达到8亿多元。两地合拍大片也同样支撑了香港当地票房。2002年《英雄》以2670万港元排在香港华语片票房前列;2003年《无间道III》票房3023万港元居于冠军;2004年《功夫》以4134万港元夺冠;2005年《头文字D》收获3700多万港元再居年度票房榜首。2006年香港地区华语电影票房前十名当中的前四名都是合拍片,即《霍元甲》《宝贝计划》《墨攻》和《满城尽带黄金甲》,此外年度票房冠军《霍元甲》达到3020多万港元。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地球村越来越小。电影的国际合作成为常态,好莱坞的资金拍摄印度题材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英国的魔幻巨作《魔戒》选景新西兰……1998年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南非、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纷纷制定了对外国际合作制片的优惠政策措施。这些优惠政策包括各种制片中发生的劳务费用的返还和税收减免、影片融资贷款、产权投资、提供拍摄场地、免除停车费用等各种名目。许多国家都意识到合作制片不仅能够聚合共有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条件,而且能够根据双边协议,扩大影片发行的国际空间,提高电影生产的规模效应,同时,也是对外扩大文化影响的有效方法。

合拍片《谍海风云》剧照

合拍片《面纱》剧照

合拍片《雪花秘扇》剧照

合拍片《功夫梦》剧照

合拍片《谍海风云》  国内的电影过去常常是几个电影制片机构联合出品,以分摊影片的风险,现在国际资本的合作已经屡见不鲜。保利博纳2010年1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更是拉开了中国电影国际合作的大幕。电影的国际合作已经突破了降低风险的单一价值,它的意义更在于开拓电影的海外市场。奥斯卡获奖电影《指环王》三部曲在全球获得了30多亿美金的票房。不光如此,《指环王》三部曲由于是在新西兰取景,已成为新西兰最成功的形象宣传,到新西兰旅游的人数大增,当中大部分都是被电影中的美丽自然风光所吸引,以及想一睹为拍摄《指环王》而搭建的“中土”哈比小人村实景而来的。

  当资金不再成为电影发展的掣肘时,是不是意味着电影就能如人们所愿地飞速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合拍片要符合合作国家人们的欣赏习惯,任何强势资金的介入都无法改变这一规则。

  2006年,中美合拍片《面纱》是当年唯一杀进奥斯卡风向标金球奖的中国电影,而且该片的主演阵容也相当强大,爱德华·诺顿、《金刚》的女主演娜奥米·沃茨,根据毛姆小说改编,这一切都给这部电影加分,可是它在国内的票房却十分惨淡,即使这部电影是由《疯狂的石头》幕后团队华纳兄弟中国区总裁艾秋欣来组织营销的,仍然无法逃脱在中国市场失利的结局。另一例子是去年的中美合拍片《功夫梦》,在北美最终拿下1.7亿美元的票房,在中国内地却只获得5000万元票房。题材、故事、中美元素的设置等都是影响合拍片能否成功的因素。

  综上所述,入世十年,通过市场竞争,中国电影人开阔了眼界和胸襟,丰富了观念和手法,中国电影已成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下一个十年,我们要向电影强国冲刺,面临的问题多多,其中,合拍片如何拍,在今天仍然是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