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艺术报]贺岁档的新棋局如何双赢?

时间:2011年12月1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慧瑜

  

  《三傻宝大闹宝莱坞》海报

  

  《亲密敌人》海报

  “意外”的序曲

  作为年度含金量最高、竞争最激烈的档期,今年的贺岁档已然拉开了战幕。按照近年的惯例,每年从11月中旬到来年的情人节这两三个月的时间属于贺岁档,而12月和元旦过后的1月又是贺岁档中的“黄金档”。贺岁档如今已经如“春晚”般成为中国观众认知度最高的电影档期,近几年贺岁档票房约占全年总票房的25%。许多重要的国产和进口大片会选择在这两个月放映,如2009年至2010年的《十月围城》《孔子》和《2012》《阿凡达》,2010年至2011年则以《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等国产大片为主。在这些“主菜”放映的间隙则是类型更为多样的三四十部中小成本影片心存侥幸,甘当“炮灰”。

  如果说2002年《英雄》改变了贺岁档以冯氏喜剧片为主,开创古装武侠大片引领中国票房的先河,至今古装武侠依然是贺岁档必不可少的佳肴。2007年《投名状》《集结号》《长江七号》《大灌篮》等4部过亿大片把贺岁档带入大片争霸的时代,自此每年贺岁档总要有几部知名导演的大制作上演“擂台赛”,今年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和徐克执导的《龙门飞甲》。两部影片的制作团队在公映之前已经“剑拔弩张”、“摩拳擦掌”,甚至“擦枪走火”,如两部影片出品方新画面与博纳的“炮轰”与对骂不断,不过,对于即将公映的影片来说,任何是非都可以起到绝佳的营销效果。

  从往年的经验来看,带动中国电影票房节节升高的还是大片,中国电影产业依然遵循二八定律,即20%的大片创造80%的电影票房,因此,尽管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的大片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一旦票房失败将血本无归,但是超额的回报率总能诱惑大资本“再赌一把”。而拉开今年贺岁档大幕的两部古装武侠片《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和《鸿门宴传奇》却遭遇到往年从未有过的挑战,这就是在今年才被“发明”出来的“光棍节”档期上映的小成本影片《失恋33天》。这究竟是特例中的特例,还是中小成本影片的春天到来的暗示,抑或是大片时代的“终结者”?

  《龙门飞甲》海报

  《金陵十三钗》海报

  《饭局也疯狂》剧照

  接谁的地气,谁就来买单

  显然无论是电影研究者,还是从业人员都还没有走出“失恋”的阴影。因为人们早就对国产大片“心有怨言”,正如自《英雄》始,古装武侠大片上映之后的典型景观就是“恶评如潮,票房如潮”,形成了“越看越骂,越骂越看”的“良性”循环,所以好看又卖座的国产电影并不多,像《阿凡达》那种“身心统一”的大巨片就更少。尤其是今年自《让子弹飞》下线以来,无论是4月份上映的古装大片《关云长》《战国》《倩女幽魂》,还是暑期档上映的《武侠》《画壁》,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票房,而且口碑也不好,在这个意义上,仅凭地毯式宣传来吸引观众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时代已经终结。与这些没有炸响的“哑弹”相比,今年另外一个新现象就是从情人节档期公映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开始,《观音山》《最爱》《钢的琴》等文艺色彩浓厚的中小成本影片却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并取得了一定的票房。这些都体现了当下影院观众观影心态的成熟,或者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些“口碑差”又想蒙混过关的影片将会“血本无归”。

  在这些中小成本影片中,票房过3亿的《失恋33天》所具有的标识意义不仅在于切合当下都市年轻人的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终于”可以让主流观影群体“感同身受”了,因为当下影院观影群体中85%以上是这些都市白领和“小资”。也就是说,支撑中国电影产业的群众基础是这些青年观众,但是影院所放映的影片却长时间拒绝讲述他们的故事。在这个意义上,《失恋33天》确实接了“电影观众”的地气。

  从这个角度来说,冯小刚、徐静蕾之所以能够“红旗不倒”,拥有良好的市场信誉,与他们的电影对于中国主流电影群体的把握是密不可分的。正如今年年初刚刚走红的穿越剧女演员杨幂很快转型大银幕,也获得了成功,这说明喜欢穿越剧的青年观众与影院观众是高度重叠的。因此,接谁的地气,谁就来买单,这才是硬道理。

  《倾城之泪》海报

  《大魔术师》海报

  

  《深度谜案》剧照

  有变化才有竞争力

  《失恋33天》的意外“搅局”,显然还来不及改变今年贺岁档的基本格局。和往年一样,今年的贺岁档依然是大片逐鹿中原的战场,从张伟平勇战八大院线到广电总局调整分账比例,大片的制片方与院线的“硝烟”已近浓烈,其他港式喜剧片(刘镇伟执导的《东成西就2011》)、中式喜剧片(尚敬执导的《饭局也疯狂》)、青春片(《赛车传奇》《翻滚吧,阿信》等),以及两部口碑不错的“批片”《深海之战》和《三傻大闹宝莱坞》将很难成为“黑马”。不过,从已经上映的《鸿门宴传奇》中或许可以看出贺岁档大片的新变化。

  相比《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步”了今年上半年其他古装大片的“后尘”,《鸿门宴传奇》还算可圈可点。简单地说,从《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到2010年上映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剑雨》都在讲述相似的故事,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而且是“强者为王,弱者/反抗者为寇”的故事。与《阿凡达》《猩球崛起》等好莱坞式的大片截然相反,好莱坞大片的基本叙事逻辑依然是弱者、弱小、弱势群体战胜强者、入侵者、强势群体。不仅如此,这种国产大片所讲述的刺客/弱者心悦诚服地臣服于强者的故事,一方面呈现某种社会秩序的不可反抗性,另一方面,一种敌我逻辑被消弭,正如《关云长》中的曹操与关云长更像惺惺相惜的兄弟,这就造成影院观众需要同时认同强者和弱者而处在一种悖谬的状态,从而造成叙事逻辑的混乱和荒诞,暂且不讨论这种状态本身是不是当下文化的症候所在,结果就是国产大片很难像好莱坞电影那样既实现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又获得高额票房。

  《鸿门宴传奇》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在处理相似的命题,就是胜利者与失败者的故事。有趣的是,从影片一开始,张涵予所扮演的张良就打断了这种刘邦如何打败项羽的“教科书式的讲述”,并最终呈现了权力如何使兄弟相残,如何让胜利者悔恨不已的故事。按照范增的说法,这盘棋没有赢者。但恰好是这种两败俱伤,扭转了国产大片对于权力的一元化想象,让观众看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代价,而不是像《英雄》中的无名为了成就“一将”而心甘情愿去做“骷髅”。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影片实现了商业大片的基本价值,就是其叙事逻辑可以被主流观众所接受。

  希望这不是一个例外,而是今年贺岁档的主旋律。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