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分账博弈的“公婆”之理
日前,《金陵十三钗》的片方代表张伟平因不满当前电影最低票价和分账比例,要求提高最低票价上限和分账份额。以南方新干线、上海联和、万达院线为首的全国8大院线因新画面公司的单边“霸王”条款,拒绝和其签订协议,欲架空该片,集体“封杀”。所幸,这场“龙争虎斗”最终得以避免,双方达成协议,提高了电影最低票价,同时以国内票房5亿元为界限,划定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分账比例。
这场关于“分账比例和最低票价”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背后,是潜藏已久的制作方与院线矛盾的外化。其实,之前的《赤壁》(下)、《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唐山大地震》均提高过分账比例或抬高过最低票价。所谓“最低票价”,是指片方为了保证影片票房、规范市场,在与院线签约时在合同中注明的“最低票价”。无论是团体、团购、半价、零售或打折等任何方式下,电影院对外售票时价格不能低于这个“最低价”,否则要由电影院自掏腰包补差价。不难发现,这几部“出头鸟”在当时都是超大规模的制作。出于回本的需求,片方的所作所为也合情合理。然而,现在大多数院线的经营都要面对日常不断上涨的成本和高昂的租金,区区一个百分点即是动辄数千万元的利润,院线方寸金不让也可以理解。片方与院线的这场争端本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是,这场争端也恰恰说明了当前电影产业中存在的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分账体制、后电影开发和电影产品、电影文化的输出都尚存在不完善之处。因此,不管是片方还是院线都死死地咬住眼前所能得到的真金白银的票房不放。
但从整个产业风险来看,因为分账体制,后电影开发不足,外需不振等多方面的原因,国产电影的票房几乎成为片方回本乃至盈利的惟一渠道。片方的压力可想而知。《金陵十三钗》的投资又是如此巨大,号称有6亿元之巨,回本压力更甚。反观国外分账比例。一般来说,第一周片方与院线的比例为6:4,第二周为5:5,第三周为4:6。首保片方能迅速收回成本,毕竟,片方是整个产业的源头活水,挫伤片方的生产积极性,实际上是动摇了整个产业的根。而且,票价上涨的部分按照分账比例,仍被院线拿了大头,对片方和院线来说,其实是双赢的事。
只不过,这次的争端因电影局出面协调而和解,以后若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总不能每次都要靠双方博弈来定价,还盼有稳定的机制来协调方为上策。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