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私人”电影的不可复制性

时间:2011年11月3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戴德刚

今年的国产影片在市场上的表现似乎不如去年让人兴奋,但一部怎么也不能算大制作的《失恋33天》突然成为一匹无可争议的黑马,上映不到三周已经取得了3亿元的票房,成为名...

  今年的国产影片在市场上的表现似乎不如去年让人兴奋,但一部怎么也不能算大制作的《失恋33天》突然成为一匹无可争议的黑马,上映不到三周已经取得了3亿元的票房,成为名副其实的一部卖座话题影片。

  《失恋33天》之所以成为卖座影片,笔者认为主要因为该片的题材充满话题性,以及对该题材的个人性表达。失恋、单身、相亲等个人/社会问题似乎从未像最近几年如此被世人关注过,从《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电视栏目的热播即可管窥一二。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经济急剧发展、社会形态变化剧烈的时期,这些必然会折射于每个人的婚恋观,导致很多人在婚恋问题上摇摆不定。传媒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广泛渗透性)又常常能把一个个体的恋爱或失恋故事演变成一个小型的公共事件,进一步增强了类似故事的传播效果。《失恋33天》的原小说就起源于作者鲍鲸鲸的一次失恋经历,并在豆瓣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网络上的类似传播事件绝不在少数。

  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该小说乃至电影与作者的真实经历之间有多少相似度,但《失恋33天》从生活到小说再到电影的这种创作方式,特别是日记体的小说叙事方式、零散化的电影叙事形态,还有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旁白,充分暴露出该作品的个人性,甚至可称为私人性。这种“私人”电影是真实的,充盈着很多所谓“接地气”的事件和细节;这种私人电影是放肆的,黄小仙不但性格刻薄,其为人处事也多无顾忌;这种私人电影更是自我的,主人公黄小仙出现于影片的所有场景,影片中的其他人物都是黄小仙眼中的形象。

  就人生的所有环节而言,恋爱乃至失恋无疑是较为私密的。因此,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失恋故事是非常适合用这种私人化的叙事方式进行表达的。同时,恋爱和失恋问题又具有极其广泛的普遍性和社会性,因此造就了该故事与社会热点问题的严密契合度。在当前这个时代,这部私人作品便蜕变成了一部大众电影,成为众多青年恋爱心理的典型表达,并进而满足了他们的观影欲望。加上本片的制作相对精致,虽然没有什么精彩的场面,但也无明显的瑕疵。恰逢百年一遇的“六一”光棍节,在发行公司成功的宣传攻势下,就造就了该片的“黑马”表现。

  应该说,《失恋33天》的上述成功经验是值得中国电影人铭记的。概括而言,就是要去拍摄真正能满足观众情感诉求的电影故事。另一方面,影片抓住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并且以相对适合这种题材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但这种私人电影的表达方式又是过于独特的,并不完全符合电影的普遍艺术规律,不具有完全的可复制性。

  电影相对于小说、电视剧等艺术形式,其重要优势之一是能够给观众提供更优越的视听享受。也许是受制于预算有限,《失恋33天》一片在这方面缺乏精彩之笔。最为重要的当然还是叙事与主题表达的关系问题。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生活记录,不是个人情感的简单宣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给受众提供超出他们自身生活经验的思考和情感满足。就《失恋33天》一片而言,对于黄小仙失恋的原因,影片定性为黄小仙过于自尊,从而屡次打击前男友陆然,最终导致两人分手。黄小仙从失恋伤痛中恢复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此问题重新认识的过程,也即是本片的主题所在。也许正是私人电影的特点导致本片对主人公自身的问题遮遮掩掩,影片充斥着对以往恋情的闪回和想象(至少7次),而缺乏严密、有机的事件组合和叙事结构。

  《失恋33天》的卖座是让人惊喜的,它可能会让小成本电影再次恢复信心。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该电影较为“私人”的独特性质,以及由此导致的与普遍电影艺术规律的背离,不可盲目复制。中国电影一方面要挖掘自己的独特题材,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质量。只有这样,真正的百花齐放才会出现。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