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让国学走在时代前沿——记首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

时间:2012年11月1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 超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

  陈 来:当下的市场经济催生了新的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正在成为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处世、律己的根本。

  郭齐勇:当下中国国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科体制问题,希望能够尽快为国学“上户口”。

  纪宝成:国学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尚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在与文史哲各学科的关系方面,形成人们的普遍共识尚需要待以时日。

  冯其庸:据国外的报道,按照我们的发展速度,过不了多少年,我们的经济要超过美国。可是,我们有一个很大很大的缺陷,就是我们几十年来对传统文化重视得很少,对国学教育削弱得很多。如果我们国家需要补课的话,那么需要补的是什么呢?就是国学。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冯其庸、陈雨露、纪宝成、方立天、刘向兵、陈来、郭齐勇、宋毛平、何俊等全国近20所高校国学教学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和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国学发展大计,纪宝成国学教育基金也在论坛上正式成立。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传承机构,是自由讨论的思想殿堂,大学创造知识价值,引导社会思想。今天的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向世界展示的不仅仅是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魅力、精神的风采。回望十年之间,“国学”一词,可谓褒贬参半,对于国学院,也是毁誉不一。但众多高校国学院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用实践证明了,古老的“国学”在现代中国仍然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今天的国学教育,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的趋势。今天的国学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在于以整全性的眼光,跳出近百年来以文史哲分割经典的局面,重新面对中国古典文明,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大学,传承和发扬国学精神,乃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众多的高校国学院应运而生。

  如今的高校国学院,已初步形成一套与文、史、哲学科明显不同,但又相互补充的国学学科模式,虽还不成熟,但已卓有成效,虽有待完善,但已初具规模。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表示,中国掀起的“国学热”标志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处于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中,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使人们认清中华文化发生、成长的历史过程,认识到其独特性、存在价值及普遍意义,并将个人连结、融入到这一历史文化长河的发展方向当中,从而增强民族生命力,振兴民族精神。陈来说:“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热切渴求,人们越有文化的自觉,中华民族精神就越丰满而完整,中华文化就能进一步得到弘扬和推广。当下的市场经济催生了新的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正在成为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处世、律己的根本。”

  无论从时代需求、文化认同、满足社会与国民的需求方面,还是学术积累、文献整理与深入诠释方面,当下的中国都需要高校国学教育的存在。从理工学科和人文学科、从西方人文与中国人文的生态上看,中国本土文化的普及与研究力量太过薄弱,各高校国学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说,当下国学呈现出的热度,以及国民对国学的迫切需求,恰好证明体制内国学教育的缺失,各高校国学院的应运而生,是时代需求使然,政府职能部门不能无视这种需求。他回顾了武汉大学国学本科试验班以及国学研究生教育的情况,指出当下中国国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科体制问题,希望能够尽快为国学“上户口”,甚至在未来的一级学科申请上也能拥有一席之地。他说,当年的西南联大,朱自清等知名教授都会亲自为学生讲授国学,现在的大学也应该为大一学生开一门国学课,让各学科学生都读一点国学经典,甚至在中小学中也应该推动国学的蒙学教育。

  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营造中,国学是重要的纽带;在高等教育体制完善与健全的过程中,国学是重要的环节;在世界文明多元对话的开展中,国学是重要的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国学院院长纪宝成认为,提倡开展国学教育与研究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需求。

  国学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传统文化与学术的高度凝炼和集中体现。作为国魂之学,它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荟萃,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展示;作为学科之学,它是中国历代知识体系传承的载体、中国古典学术文化研究的对象。纪宝成说,《中庸》里的“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指出了国学的特征与本质,但国学教育与研究既是一个传统的主题,也是一个全新的事业。近现代以来,国学的性质曾被人为的歪曲,国学教育与研究的历史遭遇了生硬的割裂,它既导致了当代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也造成了新型人格培育的底蕴浅薄。这中间的教训沉痛而深刻,因此,重估国学的价值,在新时期推行国学教育、开展国学研究,是拨乱反正的全新事业。纪宝成还回顾了近年来国学教育的成就:全国高校中,国学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国学教育的开展方兴未艾,蔚为大观;国学教育的内涵有了实质性的丰富和具体化表现;国学教育的理念与宗旨日益明确与深化;国学教育与研究的制度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国学教育的意义更加深入人心,各种质疑国学教育的论调日趋萎缩;国学教育的影响日益扩大,人们对接受国学教育的共识进一步形成;国学教育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开展,为中华文化在新的时期走向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新的助力、新的契机、新的平台,成为中华民族新的复兴,新的崛起的一个重要支撑七个方面。同时他也分析了新时期国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国学学科在国家教育制度的层面尚未取得应有的地位和“合法”的身份;国学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尚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在与文史哲各学科的关系方面,形成人们的普遍共识尚需要待以时日;国学教育的观念与方法尚有进一步加以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如何科学、理性地传承和弘扬国学依然任重道远三个方面。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之时,冯其庸受时任校长纪宝成的力邀,出任第一任院长,在急需有人担当之时,承担起国学传承的重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著名学者冯其庸说,据国外的报道,按照我们的发展速度,再过多少多少年,我们的经济要超过美国。可是,我们有一个很大很大的缺陷,就是我们几十年来对传统文化重视得很少,对国学教育削弱得很多。如果我们国家需要补课的话,那么需要补的是什么呢?就是国学。希望国学教育与研究更进一步,在国家各方面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让国学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最后,一生致力于国学研究的冯其庸以一句“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表达了对国学发展的期待。

  据人大国学院方面介绍,纪宝成国学教育基金将面向全国,为从事国学教育的学习者、研究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纪宝成表示,也许基金的数额不算大,但体现的是一种导向;也许它的受益面不算广,但显示的是一种立场。“新时期的国学教育事业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伟大理想必将‘柳暗花明,水到渠成’”,纪宝成在发言最后为国学教育鼓劲。


(编辑: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