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遗”和原生态相遇》在京首演成功
新作新概念 “非遗”非寻常
和金花与乐队合作《木石上的痕迹》 李彦汶 摄
12月23日晚,由著名作曲家郭文景组织策划的“211工程”项目音乐会《与“非遗”和原生态相遇》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这是一个针对作曲家的规定性征曲计划,要求其作品必须与我国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某种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艺人合作并以音乐会的形式完成。通过评选作曲家的申请计划案,最终选择了周娟、胡银岳、陈欣若、史付红四位当代青年作曲家。
上半场是周娟和胡银岳的两首原生态作品。周娟为维吾尔族艺人和室内乐队而作的《我的精神家园》中用了阿訇的演唱,庄严而神圣;而自己创作的部分采用爵士乐元素,其很好地将爵士乐与新疆木卡姆节奏融合在一起。作品演出效果新颖,整体节奏感很强,并使两种不同系统的元素交融得很好。胡银岳为纳西族民歌传承人与室内乐队而作的《木石上的痕迹》有两个亮点:他邀请到纳西族民歌世家第四代传人——和金花同台演出并使用了纳西民间乐器石头琴,和金花美妙的歌声以及独具特色的演唱方式传达出了纳西族人的生活情景,同时也蕴含了纳西民族的古老文化。胡银岳说,这个计划给了作曲家们一个非常难得的创作机遇,即把原生态文化融入作品中,使作曲家从不同视角挖掘音乐的美,也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贡献。
下半场首先登台的是陈欣若为程派青衣、京二胡、京剧打击乐、竹笛、筝与五件弦乐器而作的《锁麟囊》。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其中二、四两个乐章由京剧艺人演唱,其余三个乐章以京剧曲牌为主体材料,融合中、西乐器的音色表现人物戏剧性的命运及其心路历程。最后一曲是史付红为侗族大歌演唱者和混和室内乐队而作的《归去来兮》,三位侗族民间艺人的演唱采用了侗族特有的演唱技法及假声,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而民间乐器与西洋乐器的演奏也是衍生于原生态侗族大歌,这二者张弛有度的结合仿佛一帧帧侗族生活图画映入眼帘,使人流连忘返。
音乐会开始前,郭文景向观众阐述了此次项目计划的意义。他强调:“中国在吸纳、运用西方作曲技术的过程中导致了某些民间记谱体系的遗失甚至对原生态音乐完整性的破坏。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在艺术领域,不居高临下地把传统仅视为‘材料的来源’而是在创作中重新认识原生性完整形态的价值,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新趋势。”通过此次《与“非遗”和原生态相遇》项目,郭文景力图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这与国际社会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相呼应,是对“非遗”保护的新尝试;另一方面,郭文景希望向更多作曲家推广这一观念。
(编辑: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