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强谈明代龙泉官窑青瓷与景德镇青花瓷比较研究
一、明代龙泉官窑青瓷的历史
龙泉窑作为我国古代著名青瓷名窑,开创于三国两晋,兴盛于两宋和元代,到明代前期仍保持庞大规模,在明中后期才逐渐走向衰落,连续生产时间长达一千六百多年,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连续烧制时间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历史名窑。明代龙泉官窑是在唐、五代、宋元几百年龙泉青瓷技艺不断发展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
自五代吴越国至两宋、明代前期,不少文献都曾记载龙泉窑产品不仅广泛供应海内外市场,而且作为贡窑或官窑为朝庭烧制御用青瓷。近几年来通过文献整理和考古发掘的双重考证,已经基本确认了明王朝前期至少从洪武二十六年起至成化元年的七十多年间,在龙泉派驻过督理窑务的官员并烧制过大量御用青瓷。
1、明代龙泉窑曾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
明代在龙泉烧制宫廷御用青瓷的文献记载很少,目前发现的有以下二则:一是《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这条史料告诉我们:①明代的供用器皿式样,需经反复推敲,斟酌,定夺制样;②朝廷也讲成本核算,须计算人工物料,不惜工本是相对而言的;③迁移饶处等府烧造是因为数量较少且朝庭自置烧制不成的由朝庭派官员在饶(江西景德镇)处(浙江龙泉)等府监烧完成。
二是《明宪宗实录》卷一记:“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设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这条记载更加明确的证实明代龙泉烧造宫廷用瓷长达七十多年,一直有朝廷派官员在龙泉监烧,龙泉窑历史悠久。
2、龙泉窑在明代前期确为朝廷烧制御用青瓷
2006年9月起,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对龙泉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这次龙泉窑大窑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些制作工整、纹样精细、釉色滋润、器形庞大的瓷器,其精美程度是以往龙泉窑瓷器中少见的。其中不少发掘的残瓷及碎片,从造型、纹饰等方面考察都符合当时明代宫廷用瓷的要求,在这次发掘中出土的许多大盘上装饰有五爪龙纹,和江西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址出土的五爪龙纹十分相似,也和故宫所藏明代官窑青瓷的纹饰相当一致,这次考古发掘的成果证明了龙泉窑在明代前期确实为宫廷烧制过青瓷,对文献中的记载也作了很好的诠释。事实证明,龙泉窑在明代前期进入了又一个颠峰时代,是中国古代青瓷生产的又一个闪亮点。
二、明代官窑的设置和龙泉大窑考古发掘的印证关系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开封)和临安(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设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景德镇的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等成为瓷中翘楚。
明代龙泉官窑青瓷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文物考古学界的确认,一是因为官窑的概念本来就模糊不清,二是因为一些典型的明代龙泉官窑青瓷只有在两岸故宫博物院和国外一些博物馆有收藏,在民间很少有发现和收藏,甚至连瓷片标本都比较少见。
对大窑龙泉窑遗址的发掘,历经4个多月的工作,发掘面积1600余平方米,揭露了一系列的作坊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窑具和瓷片标本,取得了重大成果。大窑龙泉窑遗址烧造历史之悠久、窑址分布之密集、生产规模之庞大,是其他窑系无法比拟,出土的大量瓷器,为龙泉窑的分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发掘共揭露房屋遗迹6处,至少有7次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1处,辘轳坑2处,素烧炉1处,储泥池2处,及与房子配套的卵石铺的路面、排水设施等多处,尤其是窑炉北侧的房子,其考究的建筑设施和精心选择的地理位置,显示出窑场主人的富有和气派。
发掘中,还出土了一批制作工整、纹样精细、釉色滋润、器形庞大的瓷器,其精美程度是以往龙泉窑瓷器中少见的,有些器形明显不是一般的日用器,而且在现存的类似实物中,主要见于两岸故宫和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等具有高规格等级处,说明其产品的性质非同一般。最后专家们一致做出结论:这是一处专门接受朝廷订制青瓷产品的官搭民烧窑厂,符合明代官窑的体制及经营模式。
三、明代龙泉官窑青瓷的器型纹饰与景德镇御窑厂官窑青花瓷器型纹饰的对比分析
通过考古发掘结合文献和传世物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明代前期,龙泉作为仅次于景德镇的明朝宫廷御用瓷产地,曾经为朝廷烧造了大量的宫廷御用青瓷。通过与同一时期在景德镇御用窑厂烧造的大量青花瓷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类不同的瓷器在器型和文饰上都有很多相似性。
首先从器型上看,明代龙泉官窑的这类产品虽然考古发掘的瓷片标本种类丰富,但从完整器上看主要是以下五大类:
1、碗:墩子碗、菊瓣纹碗和小碗,墩子碗数量最多,小碗数量最少,菊瓣纹碗没有光素无纹样式。
2、盘:分有折沿与无折沿两种,折沿的口沿又可以分为有菱口和圆口两类。
3、梅瓶:直口,短颈,丰肩,上腹鼓,下腹向内斜收,弧度大小不等,圈足外撇,宽而浅。
4、执壶:撇口外卷,束颈,溜肩,垂腹,圈足,壶体与玉壶春相同,长弯流,曲柄,流与颈之间有云型横片相连。
5、玉壶春瓶:撇口外卷,束颈,溜肩,垂腹,圈足。一般口径8.5厘米,高32厘米。
而在景德镇青花瓷中,洪武官窑青花的特征为胎体,比元代同类产品薄。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也是最主要的器型,也有口径20厘米左右的大墩碗。这些产品印证了《大明会典》中的文献记载,说明当时处州龙泉和景德镇在为朝廷烧制御用瓷器方面具有同等的地位。
其次在纹饰方面,龙泉大明官窑青瓷的刻花纹饰是历代龙泉青瓷纹饰中最纷繁复杂的,几乎所有的产品都进行了繁杂的刻花装饰,这在民用瓷器的生产中是不可想象的。这最符合官窑生产不计工本、只追求品质的生产特征。
这批明代官窑的纹饰,绝大多数为具有吉祥寓意的植物花木纹饰,如牡丹、仙桃、缠枝莲、荔枝、樱桃、石榴、芍药、秋葵、月季、葡萄、林檎、木芙蓉、松竹梅等等。动物图案的文饰极少,目前发现的只有少数大盘内底刻有五爪龙纹,形象生动,富于生命力,与景德镇明代官窑的青花大盘龙纹如出一辙。
这一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的青花使用国产钴料在瓷坯上绘制图案,呈色青中带灰。纹饰以各种折枝、缠枝花卉纹为主,椭圆形的扁菊纹尤具时代特征。具特征性的纹饰还有:正反两个一组的回纹,中茎留空蕉叶(元青花中茎满色),仰覆莲瓣纹皆用边框并填色,扁菊纹的花蕊双线勾后画斜网纹,双层菊瓣里层线描外层填色,牡丹纹花瓣填色后外用单线勾边,叶瘦削,也有大量五爪龙纹,二重如意云头的“风带如意云”等。
明朝龙泉官窑青瓷在整体风格上比较统一,器形样式中规中矩,釉色凝重沉稳,玉质感较强,最富特色的还属刻花纹饰。
如前所述龙泉明代官窑青瓷在主题刻花品种上除五爪云龙纹(皇帝专用)外,均为植物花果,且种类十分丰富,大部分未见于之前的龙泉窑,为新创样式。两角五爪龙是元明两代统治者规定的皇帝专用纹饰。而这些植物花果,常常是当时皇家园林的种植品种,如牡丹、菊花、山茶、莲、月季、芍药、木芙蓉等基本上都是观赏性花卉,尤其数量最多的牡丹,历来被视为“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最能反映这种贵族式的情趣。另外,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相关藏品中,还发现了刻有松石图的大盘。相信还有更多的类似例子,这些都与贵族统治者的偏好有关。据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对园林石峰非常推崇,在建造御花园时皆以石取胜,叠山立石为峰。
桃子、石榴、荔枝、樱桃、葡萄、枇杷、林檎等果实除了单纯地种植观赏花果外还有两种情况,一为当时比较珍贵的水果品种,为宫廷贡品。二是取其祥瑞寓意,如桃子表示长寿,石榴表示多子多孙等。一些果实纹还处理成花与果并茂争盛,这一表现手法耐人寻味。如桃纹圆口盘,其中三个桃形硕大,并衬以枝叶,枝上开灼灼桃花,有些则含苞待放。这一构图用意源于传说,因为传说中的“仙桃”数千年一开花一结果,服之长生不老,花果并存。传说西王母七夕曾降九华殿,以五桃与汉武帝,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宝。”民间也多以五桃为吉数,以桃祝人寿,谓之“寿桃”。其实,果实再点缀些花朵也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所以不只是“仙桃”,其他一些瑞果也作了这一处理,寓意祥瑞又美观,同时也体现出一种艺术上的创新。
其次,刻花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一是刻工娴熟,刀法流畅,一般主线刀痕特别宽,并兼有工笔画的韵味,与民窑刻花的草率随意形成鲜明对比。这从素烧坯上的刻花痕迹可以看得更清楚:一般采用“双人正刀法”,每刻一笔,施以两刀,并用斜刀刻法,中间用刀口刮平,凹面平整,其浮沉利钝,深浅宽窄,错落有致,笔势气脉连贯,兼有线和面的艺术效果。这与普通民用瓷多用平刀刻法,在陶坯上直接下刀,直接以刀代笔是不同的。二是刻花与上釉融为一体的效果可谓“羚羊挂角”。这一工艺技巧前无来者,要达到这种恰到好处的效果,施釉太薄或太厚都不行,釉水太单薄,体现不出青瓷器的釉色之美,釉水太厚则影响到花纹的清晰度。从残片断面看,这些器物大多施三
层釉,大体三层釉的厚度是最适当的。
此外,在构图上也体现出精心的艺术构思与灵活性。主要有三点,一是以不同手法来表现同一主题纹饰。如最常见的牡丹,或写实或写意或图案化,或独枝或交枝或折枝或串枝或缠枝等,在统一中见出丰富性和灵活性。二是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搭配合理,花纹多而不乱,有层次感,整体性强,主题明朗。三是结合具体器形配饰辅助图案。比如菱口盘的内外壁根据瓜棱状刻饰折枝花果。圆口盘的内外壁却通常饰缠枝花果,盘形较小则花纹布局简,反之则繁等等。当然,精美的文饰反映了官窑的品质和特征,但从考古和传世的许多大明官窑瓷器来看,也有许多执壶和瓶类是光素无纹的,通过葱翠滋润的釉色反映出龙泉青瓷杰出的品质。
众所周知,龙泉青瓷的纹饰与景德镇青花纹饰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刻花与画花,所用工具一是刻刀、一是画笔,图案呈现出来的一是釉下隐形的花纹,一是白地青花非常明显的美化效果。在我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一直以来存在着一种非常明显的不同窑系之间兴与衰的挤压关系。明代龙泉官窑青瓷的衰落与明王朝后期皇帝喜欢青花及五彩瓷器的兴起有直接关系。正是明朝成化皇帝以后的历代帝王钟情于彩瓷的斑斓与绚丽,从龙泉撤走了督窑官,结束了龙泉青瓷作为贡瓷烧制的历史,导致了龙泉青瓷在明代后期和清代的衰落。
明代龙泉青瓷官窑器的生产,说明了龙泉青瓷在明代前期达到了又一个高峰,也完全推翻了传统的龙泉青瓷在明代已经走向衰落的错误观点。在当今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已经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形势下,继续发掘好和传承好明代龙泉官窑青瓷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代青瓷人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浙江青瓷史》、《南宋官窑制瓷技术与文化艺术》《中国陶瓷工业》等。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