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仁:留给历史的文化财富
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朱炳仁作为中国铜雕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个来自浙江文化民企的代表,一位非宗教人士被特邀参加。从中国的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四大佛教圣地,到杭州灵隐、无锡灵山、潮州开元等数个名寺大庙,朱炳仁的铜雕几乎无处不有。作为中国工艺美术领域和佛教艺术界独一无二的先行者,朱炳仁节衣缩食、倾其所有在杭州历史古街河坊街上建造了近3000平方米的世界唯一的铜文化民居——“江南铜屋”,为世人留下了一座传世瑰宝。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炳仁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厚感情,与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共同提出了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创意。他们以“运河三老”名义致大运河沿岸18城市市长的公开信,催生了全国政协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的考察。为了大运河成功申遗,朱炳仁不惜呕心沥血创作了一幅长达26米的全连贯场景的铜雕壁画《大运千秋》,堪称当今铜雕艺术壁画一绝!
佛教文化的传播者
1997年,中国佛教圣地普陀,南海观音像的兴建成为当时开山的第一件盛事。当朱炳仁在观音法图面前放下手中雕刻工具的那一刻,九十高龄的普陀山全山住持妙善方丈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制作现场,面对总面积达近百平方米的铜刻壁画,细细察看足足两个小时未开一句口。正当人们忐忑不安时,妙善却转过头来对跟在他身后的朱炳仁感叹又有力地道出四个字:有价值啊!从此,这四字真言便为朱炳仁的铜雕艺术走入佛教文化打开了通途。
1999年,大雁塔住持增勤法师决定请朱炳仁为大雁塔特制巨幅铜雕壁画——唐玄奘求法图。在朱炳仁铜雕诞生之前的世界画廊中,人们几乎没有见到过一幅多彩的铜的壁画。朱炳仁从唐玄奘求法图中,仿佛看到了铜与生命和精气、氧气的综合中,已不单单只是原始单一的深古绿的氧化色了。
于是,朱炳仁第一次采用了紫金来刻铜雕,所用的色泽仅为金、银、铜三色,但其间之铜色,通过分层次、分区域氧化,局部保护镀饰等专利发明技术,又以铜的光泽为主体,综合了金银的亮丽色彩。当这幅多彩光泽的铜雕工艺史诗般地展现于西安大雁塔的唐玄奘纪念馆时,有人在细读这一百零八平方米也是迄今世界最大的铜刻壁画时,却发现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一枚数平方厘米的印章上篆刻着“朱炳仁”三个字。这是大雁塔这个文化艺术殿堂中所有的艺术作品中唯一出现的一位艺术家的名字。因为在增勤法师看来:这个名字与他的艺术一样不朽!
1999年年底,杭州市决定重建曾于古代毁于大火的灵隐寺罗汉堂。当佛教协会将灵隐铜殿的设计创作托付给朱炳仁时,朱炳仁的心中顿时有了排山倒海的涌动。经过400天近万个工时的努力,终于,在2001年的2月,世界宗教殿堂最高的灵隐铜殿横空出世。它不仅以其12.6米不同凡响的高度超越于中国曾有的四大铜殿,同时也凝聚着朱炳仁铜雕十二种工艺技术的交融。这件为宗教所铸的铜雕工艺巨作,后来被吉尼斯载入了世界之最的史册。新华社更是将其作为一件中华文化艺术精品,向全世界作了发布。朱炳仁用铜的内敛与沉稳,将佛教文化的底蕴表达得恰如其分!“每一件重要的铜制品,我都将其视为交给时代的作品,留给历史的文化财富。”回首这段往事,朱炳仁微笑着对记者说。
“江南铜屋”的由来
此刻,已是晚上的8点。可坐落在杭州历史古街河坊街上的“江南铜屋”里面,却依然是人来人往。从铜桌、铜椅、铜门、铜窗、铜斗拱到铜殿、铜塔、铜桥……等等,在这里,铜的实用功能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当你踏进这一座被誉为“世界的骄傲”的中国唯一的铜文化民居——“江南铜屋”的那一刻起,思考也不仅仅只停留在艺术的层面了。
在“江南铜屋”里,最受老百姓喜爱的作品是“人民的龙椅”。朱炳仁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希望老百姓都可以来坐这把龙椅。而促使朱炳仁有这个想法是有缘由的。那是数年前,朱炳仁第一次访法。在卢浮宫欣赏世界名作时,当他看到维纳斯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走上前用手触摸了一下。顿时,朱炳仁感触强烈——“原来,维纳斯可以很近地让人观看甚至触摸。为什么中国的博物馆把人民与艺术品隔离得那么远?”
这一次的经历,让朱炳仁有了大的动作:他和儿子朱军岷倾其所有,在杭州历史景区河坊街上打造了一座“江南铜屋“。这座世界仅有的铜文化民居,以浙江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为名,免费向世人开放。在博物馆的引导牌上,还有一句不同寻常的提示——欢迎摄影!
当你沿着华美的廊道,进入江南铜屋,呈现眼前的是一个铜的艺术世界。这里的门、窗、屋面、立柱、家具、局部的地面等都采用铜质结构和装饰,整体以明清时期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为主。回廊穿连,厅楼叠筑,铜光闪烁,古朴华贵,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在这里交融和合,相得益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说,“不看遗憾,看了更遗憾,多好的艺术,却没时间细细观赏,我一定要再来中国!”
记者采访朱炳仁时,天气已进入夏天。偶尔,你会看到一些捡废品的老头老太,安静地走进大厅,往那铜椅上一坐。除了嘴上没有抽根烟外,脸上的表情始终是那么安详。而这正是朱炳仁的理念:我的东西就是免费让人欣赏的,大家甚至可以随意拍照!可以想象,当一个捡废品的人都能坐在这艺术的殿堂里尽情地享受,这不正是中国的一大进步!
“当年,西湖进行申遗时,有一位联合国的干事来到杭州。起初,她认为杭州很多东西和国际上还是有距离的。但她到了河坊街,走进‘江南铜屋’,看到了朱炳仁的熔铜艺术时,忽然眼前一亮,兴奋地说‘太棒了!这里有能与国际接近的语言!’”朱炳仁的顾问陆宁告诉记者。据悉,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每年迎接数百万游客、众多学者驻足观看,是杭州重要的工艺文化与艺术展示基地。更是两岸三地,乃至世界艺术界的交流平台,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并授予四A级奖牌。2012年5月,在杭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十大传承基地中,浙江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也名列榜中。
致18城市市长的公开信
对运河的介入,是很富有戏剧性的。杭州人都知道,在杭州市中心武林广场的西湖文化广场上,有一座步行桥。当时,朱炳仁就希望可以在运河上面给杭州留下一个景观,做一座铜桥。
于是,朱炳仁就给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的王国平写了封建议信,希望可以在运河上建一座铜桥。王国平认为这点子不错,因为这是杭州市最核心的位置,广场上能有一个标志性的景观,绝对是很有意义的,所以非常支持。就这样,朱炳仁开始着手设计,还隔三差五地往现场跑,前后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至少设计了8稿。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桥最终还是没能让他来操刀。
就在此时,杭州要召开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会议。会上,61岁的朱炳仁和82岁的古文物专家罗哲文、91岁的古建筑专家郑孝燮进行了交谈。三位都感到当时社会各界对运河的整个文化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视,也探究了为什么当年长城申遗成功了,运河到现在却依然杳无声息。原因是运河是活的,流经那么多的省,很多城市和部门都在管,杭州仅仅只是管它自己这一段而已。但毕竟,运河拥有1700多公里的长度,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最后,三人一致观点是:运河上的铜桥可以不架,但通向申遗的精神桥梁一定要架。朱炳仁通过与《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记者齐欣的策划,建议以三个人的名义写一封信,提出:京杭大运河应加快保护和申遗的步伐,要在保护运河的过程中,打破行政区隔,使它最终形成一股合力。就这样,这封致运河沿岸18城市市长的公开信,通过各种方式送了出去,不少城市纷纷给予回应,表示支持。
值得庆幸的是,就在这封信送出后的第二年的全国“两会”上,由原浙江省政协主席刘枫牵头,领衔写了一个提案:要加快运河申遗。会上,58位政协委员集体认为:这是对运河申遗提出的非常宝贵的建议。于是两会一结束,全国政协委员便马上进行了对京杭大运河的全程考察工作,这在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国家层面的大规模考察。第一次考察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带队。队伍从北京出发,杭州是最后一站。为了纪念这次考察,朱炳仁特别做了一个“龙印与浆——运河之典”的铜雕作品。在朱炳仁看来,大运河的建成靠两股力量,当时皇帝的作用和老百姓的作用。龙印就代表着国家权威,浆则代表着老百姓。在大运河申遗活动第一次考察的时候,朱炳仁的这件作品也成了此次典礼的象征。
2006年和2007年,朱炳仁随全国政协考察团二次考察大运河全程,总结研究运河保护经验,不遗余力地推广宣传杭州市在运河综合保护上取得的成就。朱炳仁率先提出了“运河品质保护”、“零保护”等新理念,均在全国政协的专家论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朱炳仁组织策划并创办的“京杭大运河”网站,已成为目前国内点击率最高、影响最大的大运河专业性网站。最近,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中国文化报传媒集团大运河研究院,分别邀请朱炳仁担任名誉会长和院长,朱炳仁作为受人尊敬和爱戴的“运河三老”之一,实至名归,也当之无愧。
“运河三老”与《大运千秋》
运河申遗能否成功,到了最关键时刻。运河流经的18个城市中,属扬州格外重视。这不仅因为当年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第一锹土是在扬州邗沟所挖,而且运河对扬州而言就是母亲河,是唯一对这座城市最具价值和意义的河流。为此,扬州想举办一场关于“世界运河市长论坛”的会议。凡是世界上有运河的城市,都邀请该市的市长来扬州做客,像威尼斯运河、巴拿马运河、苏黎世运河等等。同时更希望能有一件作品,可以用来纪念这次论坛。最后,他们决定在扬州的东关古渡码头作一幅铜壁画。
“因为您是‘运河三老’之一,所以他们自然就想到邀请您来为该论坛创作作品了?”记者好奇地问朱炳仁。“不完全是。那时,扬州的领导在常州考察,看到过我的一个作品,就是天宁宝塔。他们发现天宁宝塔里铜的艺术、铜的壁画都做得非常艺术、非常精致,便去问当家的和尚是谁做的。可能这也是菩萨的指引,所以他们找到了我。”朱炳仁告诉记者,“说实话,我当时一听是为了运河来找我的,别提有多高兴多激动了。我一直认为,能给大运河做壁画,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朱炳仁终于如愿了,有了运河上唯一的铜艺术品。关于这幅铜壁画的整个设计理念,朱炳仁就是想要突出隋炀帝的功绩,体现隋炀帝作为帝皇的一种气度,就是为大运河开挖第一锹土的气势。朱炳仁要一反传统的铜雕手法,一反传统的文人画末流的纤弱画风。他要把运河的横切面一刀两断,体现运河上行驶的龙船都是从正面浩浩荡荡开过来的,给人迎风而来,大王雄风的意境,这也是朱炳仁从未有过的创作手法。加上这一幅壁画长有26米,且全是连贯场景,反映的又是运河的一个横切面,上面有龙船,旁边有运粮的、运盐的、运兵的船在陆续排队等候,整体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印象。
“这幅壁画就在扬州东关古渡渡口的下面,运河边上的一座墙上。凡是从运河上经过的船都能看见。我一共花了3个月的时间,最后见到作品的时候,全场都震撼了。由于此画是为‘世界运河市长论坛’而作,是要放在露天的,还不能拦起来,也不能给罩起来,因为要让众人欣赏。可又担心被磨损或被破坏,所以政府最后决定,专门派两个人日夜进行看护,足见扬州政府对此画的重视和保护了。”朱炳仁激动地告诉记者,“壁画放上去后,老百姓更是喜欢得不得了。加上壁画上面还有‘运河三老’的签字,就更值得纪念了!我为此作品取名《大运千秋》,一个是大运河的意思,一个是给扬州带来大运。大运河是给扬州带来大运的,扬州的运气就是从大运河开始,讨个彩头。”采访中记者还得知,朱炳仁和他的传承者,目前已是金星铜集团公司董事长的朱军岷在大运河杭州段的拱墅区又建造了一座香积寺铜庙,并把自己历年来获奖的五件作品全部捐赠给了运河旁边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其中,有一件高为14米的梅花熔铜作品,在该博物馆中十分醒目。
“其实,好多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需要一个出发点。”朱炳仁表示,“对运河申遗这封信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很多事情就是需要这样的一面旗帜给竖起来。当这一面旗帜竖起来以后,下面的就跟着上来了。就像罗老和郑老,他们振臂一呼,效果就显现了。当时媒体对运河的关注量有过一个统计,2006年和2005年相比,足足扩大了20倍。这个活动看看是落在运河上,其实是落在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上,也就是所谓的发酵作用。至少目前,有两块东西可以发酵:一是关于运河文化遗产向世界申遗,所有城市对文化的关注、保护,比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都陆续开始关注了;二是关于运河文化如何变成经济利益,像房产商开发了河景房等等,原来是没这概念的,可后来随着运河的保护和建设,一下子就拉动了经济。表面上看,申遗纯粹是保护工作,但最后却演变成新的文化旅游景观,它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你别小看一封信,它实际上可以创造出多少巨大的财富。”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