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瓷器 Dingyao Porcelain
定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东燕川村、西燕川村,是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之首,同时也是中国八大窑系(定、钧、越、建、耀州、磁州、龙泉、景德镇)之一。曲阳县宋属定州(今河北保定定州市与曲阳县相临),故名定窑。定窑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匀净,薄而坚硬名列陶瓷之冠。
仰韶文化时期曲阳就出现了陶器,至商时期制陶已获很大发展。到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曲阳开始烧制粗瓷。定窑创烧于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后期,后受临近的刑窑白瓷影响,开始烧制白瓷。当时刑窑白瓷盛名满天下,但后来定盛而刑衰,宋时人们只知有定而不知有刑了。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定窑原为民窑,在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中后期,因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选为宫廷用瓷。当时定瓷除供朝廷御用外,还大量出口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波斯、土耳其和非洲。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定瓷在元代毁于战乱,大部分工匠南下谋生,为后来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黑釉、紫釉、绿釉、红釉等。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硬,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定瓷有泪痕芒口等特征。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
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定窑首创覆烧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体。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定窑白瓷装饰有划花、刻花与印花三种。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定窑印花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等也有一定数量。定窑印花瓷器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有代表性,对南北瓷窑均有较大影响。
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分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可列入定窑系的多在今山西境内,如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此外还有四川的彭县窑等。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