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十八大代表赵德平:没生活作品就不会生动

时间:2012年10月24日来源:作者:云菲

没生活作品就不会生动

——访十八大代表、廊坊市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德平

赵德平近影

  廊坊市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虽只是个县级基层剧团,但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大有名气,各种荣誉斩获无数。但是,比起荣誉,身为十八大代表的该公司董事长赵德平更看重的是剧团在老百姓中间的口碑。“来个大厂评剧团,家家户户像过年” ,每每看到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剧团演出的质朴乡亲们,赵德平心里那是一个美呀。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赵德平,对农村的感情之深自不必说,他的艺术创作灵感也都出自于那片生他养他的肥沃土地。不论是哪部作品,从早年间以自恃貌美、大要彩礼的农村“高价”姑娘为主人公的《嫁不出去的姑娘》 ,到以好心办坏事的村干部为主要角色的《男妇女主任》 ,都印刻着“大厂”的影子。

  赵德平向记者透露,眼下正有一部名为《当家的女人》的百集电视剧已经建组,准备明年开拍。剧本是自己创作的,仍然是农村题材,反映的是农村最近30年的变化及其对人的心灵的影响。“在农村,认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要脾气秉性相投,如果不是一家人进了一家门,那日子就不好过了。剧中,几个嫁进来的女人都与这家格格不入,故事就有了。

  但只要进了门就是一家人,通过不断地磨合,这个大家庭中的诸多成员终于成为了一家人,而且是很好的一家人,有个阳光和谐的结局。 ”这部10年前就开始创作并一直写到现在的剧本,凝聚了赵德平多年的素材积累和生活感悟,剧中的原型依旧是他的身边人。

  赵德平的作品之所以接地气,是因为火热的生活给了人们生动而厚重的启示,在打闹中彰显人性的可贵,在喜剧中不乏深刻的剖析。这么多年来,赵德平始终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与村里人没有产生距离。他常说,没生活作品就不会生动,没群众演出就没有观众,他的作品总是让观众尤其是农民朋友有很强烈的参与感。如今,还住在老房子里,睡土炕、吃大锅饭的赵德平,时刻发挥着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应有的作用——不断根、不离情,对社会、对观众、对自己负责,用从泥土中来的熟悉的人和事引导看戏者的价值观。“我目前还承包着20亩地,经常下田耕作,村里谁家打离婚、找对象,都爱找我。 ”在赵德平心里,从来就没有过“当官”的概念。

  但是,作为一团之长,没把自己看作领导的赵德平却必须承载起带头人的担当。年轻观众不爱看,面对戏曲界这个老生常谈的难题, 19岁就在艺术院团摸爬滚打到时下的赵德平老早就意识到,必须根据演出市场和观众需求及时调整创演架构。“我喜欢创新,一直没离开演艺这块阵地,深刻体会戏曲必须创新,而且创新不能脱离观众。新农村物质生活提高了,新农村人对于文化欣赏的改变也很快,如果‘老演老戏,老戏老演,老是老观众’ ,肯定不行。 ”赵德平口中提及的“三老” ,是指总是上演传统剧目、依然采用陈旧的呈现手法和来看戏的都是头发花白的长者。

  “这些老掉牙的东西,每个团都会演。别来了!再来,来了拿脚踹! ”虽然老百姓的话有些玩笑式的夸张,但在赵德平看来,艺术生产一定要根据农村的现实情况开展,于是,文化下乡惠民演出升级工程诞生了。这一升级项目包括作品和设备两部分:以戏曲为母体,嫁接新的表演元素,以吸引青年观众;像电视晚会那样打造综艺性的现代舞美,为此投入六七百万元制作了3个流动舞台,分别适应地处平原和山区的农村,以及城市的社区广场。

  在赵德平的带领下,剧团几十年来就是这样一步步创新改革过来的,他说,团里人员都比较年轻,平均只有20多岁,没有包袱,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太大压力,所以剧团能够一直朝前走。2009年,真正的转企改制令剧团从全民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学习其他单位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后,赵德平心平气和地与职工们谈心,让大家心里没了顾虑,并逐渐适应新形势,改革阻力也小了不少。

  赵德平总结改制后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人的思想和精神上,打破了铁饭碗的同时,更放飞了大伙的创造力,所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剧团演出,演员不分AB角、不分行当、不再论资排辈,只要认为适合提出来就有机会。这些新的企业模式,打破界限让大家自由发展,鼓励演员们一专多能,以前剧团是藏龙卧虎,现在是龙腾虎跃。另外,剧团专门成立了创作部门和创作队伍,在创排大戏的同时,还诞生了《和谐三宝》《皮影传奇》 《手影》 《新铡美案》 《卖驴》等30多个小戏小品。这些作品一搬上舞台,就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有的还登上了河北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甚至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出人出戏成为剧团的工作重点。

  与此同时,面向市场让赵德平的团队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他们不仅排戏,还涉足电视剧、电影,3年多来更是推出了17台不同类型的晚会,演出内容囊括歌舞、戏剧、相声、小品、魔术、杂技等20余种形式,“九亿农民的欢笑”、“青春校园”、“石油之歌”等等,更大的演出平台提升了剧团以及演员的全国知名度。除社会效益外,经济效益同样不容小觑,从以往年收入五六百万元,到改制当年达到了1000万元,再到现在已逾1500万元,令剧团有能力投资了很多硬件设施,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一方面,我们的市场在农村、观众是农民;但另一方面,影响大、效益高的城市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直“走在前面”的赵德平为剧团筹划着一条更为宽阔的发展道路。


(编辑:子木)